时空波居士 ☀️摩诃般若波罗蜜

《林副主席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读书笔记

2020-05-11

《林副主席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

(一九四六年九月三十日)

指挥要则

(一)怎样下决心?打呢?还是不打呢?在各种具体情况下,这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的基本办法,是细心的冷静的研究情况,不可粗枝大叶,不可冒冒失失,要由战役的指挥员(单独行动的指挥员)担任主要思索和负全责或主要责任来决定。他虽应当采纳好的意见,但不应受或左或右的未经充分思考的旁人的意见所波动。 如果客观的情况的确有胜利的把握(这里须注意有时表面看来似乎没有胜利把握,但过细研究时却发现大有可为),则应当大胆地果断地决心打,切不可放过胜利的机会。如果缺乏战斗的积极性,害怕伤亡和过分慎重,过高估计敌人,在能取胜的机会不打,这必然使所属部队失去胜利的机会,失去创造部队光荣战史的机会,就不能使部队逐渐成为所向无敌的主力或主力中的主力。要知道由于不积极打胜仗而直接间接所引起部队中士气的低落,其损失往往大过于战斗中伤亡的损失。同时要知道敌人方面,只有我歼灭他愈多,他的放肆与前进就会愈减少,否则如果我们不打他,他便越发放肆起来,就反而更麻烦了。所以光打有机或仅仅是扰乱,不给敌以严重打击,是横直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凡有胜利把握时,而对整个局面有利或无碍时,就应当坚决的打。在这种情况下,如因上级没有命令,或因上级不明情况命令不打而不打,那就是机会主义了。另一方面,当然应当严格的估计情况(不仅看表面的情况,主要是看情况的实质),如果当前的具体情况实实在在、的的确确估计不能取得胜利时,那就索性不要打。断然的决定不打,而另待有利的机会再打,免得损伤士气和反而助长敌人的放肆。如不能冷静地考虑乱打一仗,明知不能胜而乱打一仗,这就会把部队的士气打下去了,也就是使以后碰到能打胜仗的机会反而不能打了,这就弄得两头都失踏。打或不打的问题,只能由战役指挥员决定,在战役那不的指挥员则应完全按照命令执行,无论情况怎样,都应坚决的完成自己方面的攻击任务。

(二)凡是已经开始并正在进行中的战斗,则必须坚决的打下去。

虽然在战斗过程中遇见种种困难,表面看来好似没有胜利可能的样子,这时就应想到敌人的伤亡,敌人的混乱,敌人的恐慌,而坚决的打下去。对敌人的增援虽然应当顾虑和作适当的对付方法,但主要的是不要太顾虑。如果仗打到一半稍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轻易撤下来,那就损伤了士气,同时失掉了胜利的机会。如果继续坚决打下去,即令打不下来也至多是多一点伤亡,但绝大多数的场合是能够取得胜利的。战役指挥员的顽强性,就表现在这种时候。但如果在明明白白的、的的确确知道是没有胜利的可能时,则虽在命令下达以后,但如部队尚未进入战斗时,或刚进入战斗时,或战斗已打到山穷水尽,而确无胜利可能时,皆应断然停止进攻,放弃战斗,这乃是战役指挥员灵活机动的一种表现。

(三)在战略战役的作战部署上,都应当反对平均主义,反对平分兵力,反对同时进攻几个目标。在战略上应在几路中选一路打,以五、六个团攻敌一个团;在战役上对于所欲打之一路敌人,应当详细侦查他所处的地形,在他整个的阵地上去找出他地形上最大的弱点及其他弱点在什么地方,而将我军进攻的火力兵力最大部分,采取并列纵队和纵深配备用在这个狭窄的地段上,由这个弱点里象尖刀一样地刺杀进去(不是象宽刀一样的砍的方式)。这就是我们所谓一点两面战术的“一点”,这就是把我们的主要力量集中在敌人的一个主要弱点上。这样就能保证一定能打垮敌人,而不至于弄成对峙的僵局,就能保证突破一点之后,使敌无法布置新的抵抗而使敌全部瓦解。这里千万要注意,如果不严格的侦查地形,不去发现敌之真正弱点在何处,而仓促地性急地糊头糊脑地将主力展开和进入战斗(遭遇战,追击战在外)那就如同作工作时,不做调查研究而主观的决定方针,那就犯了主观主义的错误,犯了急性病的错误。故必须耐心将地形侦查明白以后才展开主力。但是如不紧张迅速的进行侦查,疲疲沓沓地耽搁时间,这同样是不对的。为了迅速准确起见,战役指挥员应亲自到最前线去,亲自侦查与掌握情况,不可打官僚主义的仗。为了彻底集中兵力,就必须在其它的方面尽量的节约兵力,只派出少数助攻部队就行了。为了彻底集中兵力,就必须等候后续部队基本上已到达时才能发起猛攻,免得突破敌人后接不上气,而失去乘敌溃乱扩张胜利的时机。如果怕疲劳,不叫后面部队上来,那结果常常误事。在战役上所使用的兵力,宁可感觉到多了,而不可感觉到不够。如兵力多时可进行重重包围,将余下的或地方的新部队放在战场周围,担任打突围敌人的任务,或置于适当地点担任打增援敌人的任务。 

(四)上述的“一点”战术,就是保证能打垮敌人。但是很多时候虽把敌人打垮了,付出很大的牺牲,敌人却跑了,退却或突围跑了,结果等于白费力气,而使士气很大的懊丧。这就是由于害怕失联系而不敢排除迂回敌人的攻击部队的结果。所以,必须派出得力部队进行勇敢地迂回包围,断敌退路,并应尽可能将主攻方向选择在敌人的退路上,而在敌人别的方面派出助攻部队。应采取两面进攻或三面包围或四面围攻,应视兵力而定,通常至少应是有两面的攻击部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两面”战术。但无论是两面进攻或三面四面,均必须将主力集中在一面上的敌人弱点上。主攻方面与助攻方面兵力的对比,应当是三与一或四与一之比。 

(五)对于所选定的主攻点上,应将各种机关枪、各种炮秘密地尽量地接近敌人,适当的配备起来,以便统能向主攻目标射击,并于同时猛然开火,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猛打”。这种火力用法,它是反对零零碎碎打的,反对把火力到处分散使用的。在主攻点上,火力猛然开始射击后,我突击部队应乘此际敌人发呆发慌时,一时拿不出主意和来不及调兵时,猛烈冲锋,跃然奋进,以刺刀手榴弹向前冲去,以刺刀刺杀敌人。不敢以刺刀杀敌的不算最勇敢的部队与战士,我军必须建立刺刀血战的威风和随手榴弹的飞出爆炸而猛进的勇气,这就是我们所谓“猛冲”。 对于已被冲动而溃乱的敌人,应实行猛烈的追击,要一直压下去,这就是我们所谓“猛追”。这时要特别发扬冒险精神,如果不猛追下去,则敌人乘机集结发动反攻,则往往失掉胜利。此际各级应不待命令自动的猛追,此际落在后面的部队应迅速的向前去集结或迅速集结后迅速前进,切不可因胜而骄、而懒散、而怕疲劳、而发洋财、而休息,这样才免得追到前面去了的部队孤单无力。上述指挥要则共五条:第一、二两条,讲的是作战决心(第一条讲战斗前的决心,第二条讲战斗中的决心);第三、四两条,讲的是一点两面战术,即是讲作战部署的原则;第五条讲的是三猛战术,亦即是讲战斗动作的原则。战术上的原则太多,难得懂、难得记,我们根据实战经验,只提出以上几条最主要的原则。这几条原则虽然不能代替与包括一切原则,但如能在以上几条上不犯错误,**大道理就能管住小道理**,胜利就有了基本保证。上述这几条原则应当在各级干部中平时完全打通,如平时不通,临时交代是来不及的,也来不及理解的。这些战术,只有所有指挥员都懂得,才能在战场上相互提醒,才能不约而同的配合起来。如平时大家无统一的军事思想,就难得临时做到统一的军事行动。 必须加强干部对以上几条的战术教育。每个指挥员和政治委员应使自己、使下级懂得并力求发扬与熟练,和继续补充和修正这些要则。关于战斗员之三三制战术,不在这里写。  

打胜仗的根本办法 

(一九四六年十一月十九日)

(一)保证战斗胜利的重要因素,有赖于指导员、连排长和积极的战士(须发动战士,鼓励战士,提倡人人开口,互相鼓励),随时根据战场上不同的情况,不断地进行政治工作,及时提出有力的鼓动口号,以提高士气。这样,必能使全连勇气百倍,所向无敌。 勇敢——是战胜敌人的最根本条件。

(二)连排长在战斗前应荫蔽地亲自尽量接近敌人,侦查地形,选择冲锋目标与冲锋道路,具体区分班排的任务。各排应避免过早展开,应尽量靠近敌人,待地形弄清楚后,再行展开。在战斗的整个过程中,连排长应随时注意侦查地形。

(三)必须避免将连队主力用在攻击目标的正面,须设法将主力绕到敌人后面去,只以少数放在敌人正面进攻。因为敌人不怕你攻他的正面,就怕你攻他的后面。

(四)要集中火力打敌之一点,并突然开火,冲锋部队即自该处向敌冲锋。不要将火力分散,到处乱打一阵。

(五)冲锋开始后,应猛烈顽强地冲上去,坚决同敌人拼刺刀,决不可在敌人面前停止与犹豫。这一点应告诉全体班长、战斗员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敌人。否则不仅不能光荣地完成任务,并使部队遭受更大伤亡(在敌火下停得越久伤亡就会越大),和不能使部队养成优良的战斗传统。每个指战员的勇敢性,就要在这个时候充分表现出来。

(六)要乘敌人溃败、混乱、恐慌,来不及整顿部队,来不及增调援兵的时机,实行猛烈追击,一股劲把敌人打垮,使敌人无法重新组织抵抗。为了广大劳苦人民的解放,为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独立,我们誓死战斗,坚决歼灭国民党反动派!

论战术思想与战斗作风

——在东北师以上干部会议上的结论(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九日)

我们这个会开了八、九天,把最后一次松南作战的几个战斗很好的总结了、研究了,这对以后作战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从这次会上得到了很好的经验、教训,它加深了我们对作战规律的认识。同志们在讲话中有很多很好的意见,检讨到的方面很宽,内容很多,同志们讲的愈多,我就可以讲得愈少,所以有些问题今天就不讲了。 我今天主要讲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战术思想,其次是战斗作风。 战术思想问题集中,亦只讲两点:一个问题是关于一点两面战术,一个问题是不打莽撞仗。 我今天讲得这一些,可以说是东北作战的根本经验。我们每一个战役,每一个战斗,都有他特别的单个的经验教训,我所讲的是总的根本的经验教训,是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战斗中包括着的,但他又与一般的战术有区别,他仍是带有经验性质的。这种经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因此,不是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可适用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就会产生不同的规律。东北的斗争,在过去与现在,都经过其变化的阶段,而且将来与全国的斗争会合在一起的。我们这些经验,在东北的过去与现在都是适用的,而且在将来的较长时期中完全适用。就是将来情况变了,有些基本的东西仍可适用。我们处在东北这种情况下作战,我们必须认识这种客观情况的特点,想出办法对付这些特点,如果我们不能看到这些特点与对付这些特点,那尽管有很高的热情与信心,也一定会搞不好。过去很多战斗没有打好,就是没有认识东北的客观条件,以及主观上没有想出办法来对付这些客观条件。如果我们的指挥要有把握,就必须有一套,就必须胸有成竹的来对付客观情况。否则就懵懵懂懂乱碰,有时碰好了,有时碰坏了,小部队碰坏了还无关,大部队碰坏了就影响大局,就很危险。战争的胜利决定于两个条件:一是力量,一是力量的使用。前者是属于物质性的,后者是属于精神性的,即是战术问题。过去东北局所努力的,是战争力量的建设,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部队的整补。到现在力量已经建立,这一任务已经解决了。但并不是说从今以后就可不注意力量的建设,相反的,对这点仍应努力。但是今后主要的问题是善于使用力量了。要善于使用力量,就不是凭空想或书本上找办法,而是从客观的敌我情况中找出一套办法来。我们经过这样的战斗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办法。这套办法虽非完全成熟而且还可发展,但是,对于东北客观条件的认识,这套办法早已提出。当时东北的客观条件是群众未发动,并在敌占区作战,这与根据地的内部作战不同。我们碰到的敌人,亦不是过去一般的顽军,而是蒋介石的远征军,是经过美国训练与装备的,质量上较强。同时东北铁路很多,调动很快,一个师可作几个师用。而我们方面,亦与过去在关内的情况不同。所以当时就产生一种办法,就提出:不打主观主义的仗,一点两面战术,三三制战术。但直到现在,这一思想并未打通,并未成为群众性的思想,并未根据这一思想来配合,来行动。虽然不是每人都不懂得都未做到,但至少可以说大多数未懂得未做到。只有少数部队,他们研究了,开了训练班,他们做得较好,例如一师、五师、二师。有的部队满不在乎,视若无睹,听若罔闻,结果打起仗来打得个稀稀拉拉,一塌糊涂;有的搞了,但不积极;有的要下面搞,自己不懂。所以今天还有必要把这一点提起来讲,因为这是总的经验教训,根本的经验教训。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总的印象:东北有许多仗未打好,就是由于战场上口子拉得太宽了。这是个主要印象,主要的概念。这也就是说:战场上兵力分散了,没有集中兵力在主要的一点上——主攻方向上。当然我们讲的是集中兵力在我的主要方向,而不是集中在敌人的主要方向,相反地,我们应以我们的强点来对付敌人的弱点。以上是一个总的概念。下面我讲战术思想的头一部分,内容共十一点:

第一、我们要晓得,进攻敌人的时候,最主要的问题是首先把敌人打破,首先要在敌人的整个阵线上开个门,然后从这门冲进去,打到他堂屋里与房间里去,从里面往外打。所以主要是开门,是打开个口子,然后从这口子里进去。要晓得战斗的重要关键,就在打开这口子。但也是要知道开门也是困难的。因为敌人是完整的一个布置,他的每一地方,都有其他的支持的,你打这点,他其他的地方都会来支援,所以首先突破一点是不容易的。既然不容易,但又重要,这就要我集中力量来打他。那就要把火力集中在这里射击敌人,轰击敌人,打得敌人不能抬头,打得敌人发呆,以便把我们的刀尖子——硬部队放在这点打进去,那就一定能把门打开。但若我们同时打几个门,广泛的打,那就打不开,因我们的火力与刀尖子都分散了。德惠战斗是个典型,这是典型的说明了我们的思想未打通,优势的炮火分散了,四个师的部队分散了。德惠战斗主要错误,不是时间不够,不是不该打,也不是其它许许多多缺点,而是分散了力量。假如力量集中则无论敌守工事、占山头或占村庄,总能打开一段的。但如到处开门,则到处打不开。 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打开一个口子是重要的,但很不易,因此要集中力量打开一个口子。

第二、要知道敌人的防御的配备是纵深的,这种纵深的程度,随着防御准备的程度而增加。野战敌人的防御是较弱的,但若系较久的防御,例如德惠,则其防御纵深很深,对此,我们不应只看到敌人外面的一层,而应看到敌人的纵深。故若我们分散兵力,就是打开了门也不能向敌纵深扩张战果,结果依然要撤下来。德惠战斗独二师已经打开了口子,但无力向纵深扩展,结果战斗半途而废。 

第三、从突破口打敌人,要比从没有打开的地方合算得多,容易得多。时间是同样的,敌人是同样的,东边打也是五十师,西边打也是五十师,但看你是否从已突破的地方打。从已突破的地方打就好打,从未突破的地方打就难打,仅在这一点上,战斗容易解决与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就发生了。为什么?因为敌人是完整的,他的每个布置是有机构成的,这部分与那部分是相互依靠的,是离开就不成的。如果我们打开了一个口,那么突破口附近的敌人是动摇的,是被击败所影响的,是无依托的,是最痛的,最敏感的,情绪上最恐慌的,你如从这里去打就好打得多。你如从其他未被突破处打,那敌人就与突破口附近的敌人不同,他是完整的,有依托的,虽然某个阵地被突破了,但对他仍无直接痛痒的,他仍然能守的。所以从突破口打,是打败兵,是打伤口,是打带追击性的战斗。这种打,性质上不同了,敌人抵抗程度亦大大不同了。因此,必须集中兵力从突破口坚决打进去,必须在打开口子后还有充分的兵力去扩张战果。

第四、有人常常怀疑,比如带一个纵队几万人,带一个师万把人,带一个团数千人,从一个狭窄的地段打,怎么能用得下摆得开呢?其实这样想法是错了,这个数学算错了。因为打开一个缺口后,部队进去,是处于三面受敌,又要向纵深发展,没有更多的部队是不够用的。所以说兵力虽多还是用得下,越进去越用得下。如果你四面八方都摆上,摆宽了,但突破以后就无力扩张了。因此,不要只想到开始,还要想想进去以后的状况。从突破口进去,正面战线至少要扩大四倍,越向纵深扩展,战线就越拉长,部队就越能摆开。不是从外面摆开,而是从突破口向里摆开,数学应当这样来算。

第五、兵力少时就更应开一个狭口。比如打德惠敌八千人,而我仅一万人,我们更应打开一点。虽兵力不够,只要能集中兵力,我们仍能在局部地区造成绝对优势,在战场内部各个击破敌人。故兵力越少就越应集中兵力。在这种情况下突破敌人后,即乘胜追击,这时主要靠追击来歼灭敌人。八十八师即是在追击中被歼灭的。故兵力少时,更应集中兵力突破一点,然后以追击歼敌。只有在兵力占绝对优势时,才可酌量增加突破口,但也仍须有主次之分。

第六、假如遇到战斗力很强的敌人,这时就更需要集中兵力采取纵深配备来消灭他。如第一梯队打不下来,就换第二梯队上来打,再打不下来就换第三梯队上来打,就一定能打下。因为他虽抵住了我第一梯队的攻击,就算他厉害,但他至少是人员受伤亡,弹药受消耗,工事被摧毁一部,当我第二梯队上去时,就挨不了,如果能挨了,我再换第三梯队上去,那么敌人一定抵不住,一定会垮。所以碰到强敌就多来几个梯队,这也只有集中兵力才能解决问题。

第七、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因兵力雄厚,就不怕敌人反突击。如兵力分散,敌人一个反突击,就可能将我突垮,如兵力集中,就不会被敌反冲锋打下来。集中兵力于一点后,敌若突围我可进行有组织的追击,只有队伍多,才能进行有组织的追击。否则兵力分散,东一个西一个,就无法进行有组织的追击。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可使我士气旺盛,冲锋的劲头大,顾虑少。否则,又要防敌迂回部队,又要防敌反突击,顾虑甚多。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前梯队打乱了,第二梯队又换上去,前梯队换下来当第二梯队,能够得到轮番整顿而能再去攻击,集中兵力于一点后,如发生意外情况,容易掌握与对付。

第八、任何一本军事书籍上,都是强调集中兵力。无论在战术上,战役上,战略上都是强调集中兵力。我们到东北后,也常常讲集中兵力,同志们也都同意这一点,在原则上、主观上不反对集中,但是在客观上、事实上却常常分散兵力。有些同志脑子里觉得集中了,结果客观上表现不集中。如这次打孤子庵,实际上集中的与脑子里集中尚有区别,把脑子里的集中当成了事实上的集中。有些同志在地图上觉得很集中了,但实际上却仍是拉得很宽。有些同志以过去习惯来看,在过去算是集中了,但在今天新的情况下,还以老习惯来摆就不算集中。故集中要看对象,对象不同,措置也就不同。打前沿时要准备反复冲锋,打前沿后还要准备打纵深。有些同志因为情况的变化而被动应付,或顾虑太多,处处应付,结果形成了兵力分散。特别在敌占区作战,应注意不要因顾虑太多而分散兵力,而应集中力量先解决一个方面,以便抽出力量来对付其它情况。有些同志恐怕敌人采取以集中对我集中,于是以我分散来对敌集中,结果又分散了自己的力量。通常当我进攻敌人一路时,敌人无法立即集中其它兵力策应这一路的。因为从政治上说,敌人越是军阀队伍,越是杂牌队伍,就越不团结,越有矛盾。从军事上说,他亦不敢这样做,当你打东时,他不会将西南北三面部队集中来的。所以怕敌集中而分散兵力,是没有估计到这种军政情况的。即令敌人是集中的,我除以小部去箝制他以外,我主力仍应集中。有些同志思想上赞成集中,但因估计部队疲劳,无宿营地,无休息地等之困难而分散兵力。在这种情况下,就应忍耐这些困难,忍耐就是克服困难的方法之一,否则为迁就部队休息,形成分散,被敌各个击破。这些是讲思想上赞成集中而实际上形成分散的事实。

第九、怎样做到集中而不拥挤呢?怎样避免拥挤呢?

一、不是把兵力都堆到第一线上来,比如三个团,不是要你把三个团堆上来,而是把三个团的主要火力调到第一线上来。这里说的火力集中,并不是指把十个掷弹筒堆在一个阵地上,被敌一炮打掉七个那样的火器集中的方法,而是根据射程的远近适当的把火器排列起来。

二、把部队分成三个梯队或两个梯队,向纵深摆开使兵力既集中而又不拥挤。各梯队间的距离,一方面照顾到敌人打第一梯队的炮火不致打到第二梯队,另一方面又要使第一梯队有进展时第二梯队能不失时机的用得上。主要应着重于后者,而后梯队挨些炮是不可避免的

三、对于选定的主要攻击点,应采取局部的两面攻击或三面攻击,即采取局部的包围迂回,这样既不算分散又不致拥挤。但不是对整个敌人的包围迂回,而是对攻击点的局部的包围迂回。

四、在后面的部队,可用疏散队形,使敌人的炮弹掉下来时只能打到一小块。

五、前面的队伍摆成三三制战斗队形,也就不会拥挤。

第十、兵力集中在一起,第二梯队常遭受敌人炮火的杀伤,如果为了避免敌人炮火的杀伤而分散了兵力,那么就不能解决战斗。在兵力集中的情形下,如何避免第二梯队的伤亡呢? 

一、从我们的火力中,指定一部来压制敌人纵深的火力,保证后面部队少受伤亡。 

二、后面部队采用疏散队形。

三、如条件许可时,后面部队可适时的摆在较远的地区,而后随战斗情况的推进而推进,但必须注意能不失时机,能接得上。

四、主攻方面可采取行动上的突然性与秘密性,如以其他次要方面的佯攻,引敌注意到别的方面,亦可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五、准备挨炮火,伤亡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这是战斗的伤亡,若你因炮火的杀伤而分散攻击,那就将会遭受更大的伤亡,就不能解决战斗。

第十一、我们常常想到,这样多兵打一个小缺口,怎样才能用得下呢?由于这个矛盾未克服,故总是分散了兵力。其实兵虽多,但开始打开门时所用的兵力并不多。我们可以来计算一下,通常一个军,除了打大阵地战或攻城外,一般是摆成一线的,否则作战时赶不上。但是师以下各级,通常都是二线或三线配备。假如突击较强的敌人,两个师并肩突击,两个师各级都做三线配备,那么开始突击时仅有两三个排进入战斗。假如打运动战,两个师各作两个梯队配备,那么开始时也只有十多个排即差不多只有四至六个连进入战斗,其余的部队都是准备在突击部队打开门后跟进,到敌人纵深去打。从这一计算,可以看到我们在开始打开门时,仅有五个连甚至两个排进入战斗。那么如果我们的口张大了,战线拉宽了,我们就无法打开缺口,无法解决战斗。从这一计算也可以看到,开口时只要选择一两个排的敌人就够了。但是,一师人在开门时虽然只有一两个连进入战斗,但火力却是很大的,全师的重火器都应支援这一两个连。

上面十一条是讲“一点”,以下讲“两面”: 一点战术的基本作用,在于打垮敌人,在打垮敌人中同时歼敌一部,但这并不等于全部消灭敌人。要全部消灭敌人,还要靠两面战术。故总的说来“一点”是打垮敌人,“两面”是把打垮的敌人消灭。有时一场血战白打了,敌人跑了,就是因为没有两面,要消灭敌人就要靠两面。但是两面的作用除了保证消灭敌人以外,同时也促成更容易打垮敌人。因为通常敌人遭受一面攻击时仍能安心抵抗,但遭受两面或三面四面的攻击时,就不行了,就动摇了,这就促成了我主力的突破。 两面不等于仅仅就是两面,有时如兵力多时,可以三面四面,但最少起码要有两面,免得使敌人形成纯粹的一面抵抗。一点两面思想与箝制方向和突击方向的思想是否一样呢?不完全一样。通常往往误会一点即突击方向,两面即箝制方向,其实不同。通常突击方向与箝制方向可以在一个方向,当然也可以不在一个方向。而两面战术的要求,不在一个方面,而是两面,有时三面四面。特别提出两面,主要是为了要同志们注意搞敌人的后路或翼侧。 两面的摆法是不固定的。不要以为一点是从正面打,相反的,应力求把一点用在敌人后面或侧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急性或胆小的指挥者,通常不敢把主力指向敌人后方,这实在是可惜。当然两面的具体摆法要看具体敌情、地形、时间等条件来规定。 那一面先打,那一面后打呢?通常是次要的方面先打,主要的方面后打,有时亦可同时打响。但最好是次要的方面先打,但也不能打得过早以免接不上气,但尤应极力避免主要方面的先打,以免把敌人打跑了。 战斗正面的比例是恰恰相反的,次要方面的兵力打的地方应很宽,主要方面则打的地方应很窄。特殊的情况下可有“点”无“面”。左右都有友邻部队的情况下,你这个部队可以无“面”,可以仅有一面的箝制方向与突击方向。但这仅是你一部分,如从整个战役部署上说,依然必须有两面。所以说,战役内部的部队可以有“点”无“面”,但当你向局部敌人采取包围迂回时,或者从突破口冲进敌纵深发展以及席卷两侧时,仍然要有一点两面的。 两面过于靠拢,可能发生自己的炮火打自己的现象,这时就应注意不要打着自己人。但是也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不应因为怕伤自己人而不采取两面战术。以上是对两面战术的解释。 一点两面战术的内容就是如此。他需要我们突破种种思想上的怀疑去运用他。 过去总部决定要打的仗通常是该打的,有的未打好,有的打成对峙,是由于没有实行一点战术,没有集中力量突破敌人,或者突破后无力向敌纵深扩张。 锦州以北一师与七旅打的一仗,未打好,口子张宽了。秀水河子战斗,原来的部署就是缺乏重点的,后来把兵力集中了,成为一个刀尖子,打胜了。抚顺战斗,是山地战、运动战,该打赢了吧!结果打成了夹生,口张大了。泉头战斗(四平南),打五十师与三十八师,也打夹生了,还是口张大了!本来规定七旅集中过来,结果他自己单个打一条火线。大洼战斗打八十七师,打赢了,以一师与十九旅并肩突击(以后还有人批评太拥挤),结果打赢了。但因八旅一个团的游击作风,使敌逃走一部分。拉法战斗也是兵力绝对优势而胜。至于德惠战斗是典型,原定四把尖刀,结果变成八把尖刀,十六把尖刀,三十二把尖刀,如用一把尖刀的打法一定能打开。五家站战斗虽然没有打,但在部署上看是分散兵力的,如果打起来,很可能打不好。孤子庵战斗,亦未形成重点。农安以南打二十二师,亦未集结兵力突破敌人,这一仗是否可以打呢?如果过细考虑的话,应慎重。但即令打了亦无关,主要缺点是兵力分散了。一点两面战术开会时多少都讲到过,但往往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这是个缺点。

战术思想问题的第二部分:不打莽撞仗

第一、敌情未弄清,地形未侦察,自己的兵力未集中,未到达攻击的准备位置,主力未赶到敌人的后面,或一部未到达敌人后面,前面部队冒冒失失地向敌人一冲,或者把敌人冲跑或者冲不跑,自己伤亡一大堆,这就叫莽撞仗。通常在三种不同的情况下有三种措置:

第一种情况,对于防御的敌人,对于占领了山头、村庄、阵地、工事而且配备了火力的敌人,就不能冒冒失失地赶上去就是一冲,就不能打莽撞仗。

第二种情况,对退却的敌人,就要打莽撞仗

第三种情况,对要退而未退的敌人,完全打莽撞仗不对,完全不打莽撞仗亦不对,应当以一部先赶上,其他部队随后赶,先拿一部队伍与他打上并断其退路,等其他火力兵力全部到达后再歼灭他。应拿一两个团先打上,其余部队,布置好后再攻击,这是一种活的办法。城子街战斗的错误不在二十三号打,虽然总部要你们当天打,但你们因炮兵掉了队改为第二天打并没有错,因火力尚未到达。错误是敌突围被截击退回未进入工事时,前面部队没有迅速打。但敌人既然已进入阵地暂时你们不攻是对的。焦家岭战斗,十八师并未按纵队规定时间攻击,而因准备来不及拖延几小时亦是对的。因为需要是一回事,可能又是一回事,如果来不及,倒不如组织好了火力后再打。

第二、这里专门来谈谈对防御的敌人攻击。所谓不打莽撞仗就是指的对这种敌人,打这种敌人乃是战斗的关键。对此种敌人首先应弄清敌情,究竟有多少敌人要弄清楚,其次是地形应弄清楚,再次敌工事情况应弄清,这些都一定要预先侦察的。侦察中为什么要强调地形的侦察呢?因为当我们决定打时,多半敌情已弄清,大体已知道多少敌人。既然敌人大体弄清,已决定打,那么问题就是从哪里打,即是选择攻击点的问题。而攻击点的选择,主要是根据地形条件决定的。因为敌情是变动的,其他的情况都是变动的,只有地形是不变的,固定的。而且无论敌人、我们都是从地形上决定作战计划。因此,地形是敌我双方作战的共同基础。比如你从右面攻,右面是断绝地形,就无法攻,从左面攻,左面是河,就无法攻。所以地形是变中不变的东西,是敌我作战的共同基础。而且,我们也可以根据地形来判断敌人的工事构筑。《兵团战术概则》在“攻击战斗的组织与实施”一节中讲到:“当所得敌情不清时,攻击战斗可根据地形实施之”,故攻击点的选定起码要根据地形来决定,故应特别注意对地形的侦察。 攻击点的选定,不能仅仅根据地图,必须根据实际地形的侦察,必须指挥员亲自用眼睛看过后才能决定。因为每个具体的山头的高矮,房子大小,工事的坚固与否及其形状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这种具体的东西,只靠地图是无法知道的。谁去侦察呢?战场上各级司令部派参谋去,战场上各级首长亲自去,特别对主要的方向要亲自侦察。侦察的目的,主要是选择攻击点。那么攻击点究竟是选择在敌人的弱点上呢?还是强点上呢?这在我们的思想上是不很清楚的。攻击点并不是选在敌人的强点上,而是选择弱点上,是用我们的尖锐的力量来突击敌人薄弱的地方。不过这种薄弱的地方,必须是与敌人的主要地方联系着的,这个弱点是可以引起敌人防御的毁灭的,足以使敌人全局崩溃的,是足以致命的弱点,是有关要害的弱点。还有另外一种弱点,即孤立的弱点,这种弱点拿下后不会使敌人致命的。我们要选择有关要害的弱点。 我们是否要搞强点呢?要搞的。强点也有两种,一种强点是打下来后无关紧要的,如松花江桥头堡垒,对这种强点可以不理他,或以一小部监视他,当我解决了其他敌人以后,他就非缴枪不可。另一种强点是很关重要的,但是否首先就打呢?不是的。如果我们有一种特殊的条件,一下可以拿下强点,那当然更好。但没有这种条件时就不要先去硬碰,而是首先打足以破坏其强点的弱点。要知道每个战斗部署都是有机的构成,其中每个部分是靠其它的部分支持着的,“荷花虽好,绿叶扶持”,如果将与强点联系着的弱点破坏,那么强点就因此失去扶持而失去其作用。 弱点是包含两重性的,缺一不可,既是弱的,而又是有关他整个要害的。《合同战术》第二篇第三章,进攻的组织中讲到:“主要的突击应施之于敌人战斗队形中最敏感最薄弱与有关要害的地点”。所以攻击点的选择应是弱点,但又是有关要害的。“这种地点的选定应根据于敌人的军队素质、地形条件和工事构筑如何而决定之。如果敌人部队不甚坚强,政治情绪也不高,则其战斗力必弱;工事构筑不能是到处一样的;就地形来说,有些地段比较另些地段是便于射击和运动的,如果突击选定在这类方向施行之,尤其是以出敌不意,果敢进攻与迅速动作实现之,则可以获得巨大的战果,进攻者不遭受很大的损害,即可以突入于敌人的防御地带,跟着再向敌人防御较为巩固的诸地段的侧翼及后方扩张战果”。 再看《兵团战术概则》这本书是怎样讲这个问题的:“在组织攻击战斗时,应当从总的战斗目的,敌军部署以及如何最有效利用压制器材的具体条件出发而周密的选定主攻方向”。所谓“从压制器材的具体条件出发”,就是要我们选择易发扬火力的地点。而这种火力是具体的,拿什么武器,选什么攻击目标。要知道,战术的变动是随条件的变动而变动的。所以你手里有什么武器,攻击目标出选法也就会不同。“要满足这些条件,就须:向能够震撼敌人全局的那一部分部署突击;向敌人暴露的或保证薄弱的侧翼突击,并同时进攻敌人部署的后方;向敌部队的兵团结合部突击;向士气不振的、被前次的战斗所削弱的、或是来不及组织坚固防御的敌人突击;向那些保障我军的荫蔽展开并占领冲锋出发地的、能接近敌人防御前沿的、能有很好的炮兵阵地和观察所的、以及最后能在敌人防御纵深内自由机动的地点突击。”这是说,选择对我有利的地形条件,这是关于攻击点的选择。 敌情侦察了,攻击点选择了,还必须等待兵力的到达。如果后面兵力还未到达准备位置,前面先攻,那么就是冲垮了敌人,也不能解决战斗,这点就不必多讲了。故对防御的敌人的攻击,要反对打莽撞仗,要反对主观主义,反对不调查研究,反对急性病,同时也要反对官僚主义,反对不作具体指导。这种思想是与实行一点两面战术不可分离的,没有这种思想,一点两面战术就无法实现。如果你不侦察,一点就不知道放在何处,如果你不等兵力到齐,迂回包围部队赶不上,既不能发现一点,也不能达到两面。因此一点两面思想,是与不打莽撞仗的思想不可分离的。

第三、这种不打莽撞仗的思想,切不可发展成为打老太爷的仗,不要变成疲疲沓沓慢腾腾的作风。例如攻城子街,估计敌人会跑,应以战备姿势前进,就是后来敌人跑不出去又回来了,也不可慢慢腾腾地找下房子宿下营,吃好饭再去侦察,否则一拖就是好几个钟头,仗就会打糟糕。因此我们不打莽撞仗,但同时要反对打老太爷仗。

第四、依据敌人兵力的大小与工事的坚固程度,我们的准备时间是可以延长或缩短的。要侦察,要等待兵力到齐,必须要耽搁些时间的。这样敌人的准备就会增加,兵力可能增多,也有可能发现增援,此时勿因此而性急而莽撞起来,应看机行事。如敌人增援,就不忙攻城,改变部署围城打援。如敌增援可能来亦可能不来,那我们一方面迅速布置攻城,一方面随时准备变攻城为打援,消灭援兵后再攻城。所以提出了这一条,是为了使我们有决心不要性急,虽然一切动作都应快,但总攻击时间却不可太早了。

以上谈的战术问题。 以下讲战斗作风: 除开战斗员的技术、战术教育和指挥员的战术教育外,我们认为战斗作风,亦应当作为部队教育与行动的原则,所以我们提出战斗作风的问题。

第一、作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却是客观上存在的。可以说每个部队都有他自己的一套作风。疲疲沓沓也是作风,雷厉风行也是作风,打起仗来怕痒怕痛也是作风,打起仗来不怕走路、不怕伤亡、能强攻、能死守也是作风。哪个部队作风好,新成分的进去亦能变好,那个部队作风不好,老成分的进去亦能学坏。有了好的作风不下命令不临时督促事情都能搞好,没有好的作风下了命令又加临时督促也搞不好。所以作风是个无形的巨大力量,他能帮助我们下命令,帮助我们指挥,或者妨碍我们执行命令,妨碍我们的指挥。所以作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而他的意义与作用是很大的。 

第二、好的作风怎样才能养成呢?首先要靠自觉的政治教育,党的领导,靠我们的政治工作来环绕着我们所要培养的作风进行工作,使部队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敌人。其次是在军事上的培养,如对疲沓的队伍,就多演习紧急集合、急行军等,以培养紧张的作风。如新兵寻乱,也是培养动作的迅速紧张。又如军纪训练,就是培养尊重上级。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军事上所需要的战斗作风。 

第三、但是除了平时的政治与军事教育外,部队优良的战斗作风的建立,最主要的是靠实际锻炼。比如不能打大仗打恶仗的队伍,打几次打仗恶仗后,就学会了。不能走路的队伍,来几次急行军强行军就能走了。不能强攻死守的队伍,来几次强攻死守就行了。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勇猛果敢迅速顽强的作风是很高的。这种作风主要在于政治的原因外,也来源于叶挺同志的独立团。中央苏区和鄂豫皖苏区红军的作风,都受了叶挺独立团影响。北伐时期,他们是一贯的急行军强行军,当时从广东一直打到武昌,都是他们的急行军打先锋,打死仗打硬仗,他们在纪律上是很严格的。部队除了主要以政治教育外,必须加上纪律,才能把部队逼出来。记得当时在武昌打杨森,中央政治学院的学生请他指挥,学生当然不能打仗,就有退下来的,当时他严格执行了纪律,逼得大家前冲,结果把敌人冲垮了。叶挺的纪律很严,所以部队拿上去就很猛。这样干下去,就逼出作风来了。所以部队领导人的作风,对于部队作风是有直接影响的,部队指挥员的性格怎样,他的队伍的作风亦会怎样。所以各级指挥员必须特别注意从实际中锻炼部队的作风。 

第四、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作风呢?战斗积极性很高、很勇敢、很顽强、动作迅速、能吃苦、严格执行命令、积极的机断专行、自动的协同动作,必须使我们部队具备这样一种政治素质与军事素质。 战斗的积极性表现于:总想打仗,有命令打,只要对全局有益无害无命令也打,只要有机会就打,打没有命令的胜仗。这种作风,在江西时很普遍,部队只要稍休息几天,下面就叫喊起来,要打仗。至于上级不准打,那是因为上级从整个情况出发的,但是底下必须具有什么时候都想打仗的情绪。战斗条令中就指出部队要好战,他说:“经常渴望与敌交战的精神,应成为每个战斗员及指挥员行动的基础”。想打仗而不是想休息,见了打仗一往直前,而不是开小差,命令规定的战斗任务坚决完成,命令中没有规定的有利机会,也不放弃。这种好打仗的作风,不会因为小的胜利而满足。如一师、二师在路上碰到了敌人,都有小的缴获,如果为这些小胜利所满足而停下来,那就功亏一篑。如十六师搞了几百人并不满足,感到不过瘾,这很好。这种好打仗的作风,不会因为受了些挫折而泄气。军事上是许可打败仗的,首先应当在思想上不怕打败仗。现在有本钱打败仗,故即使受了挫折亦勿灰心,这点,指挥员亦应在思想上有所准备。败仗有两种,一种因消极性而失掉胜利,一种因积极性而受挫折。如系前者,则为作风上的毛病,很不好,应受责备。如系后者,虽然战术指导上有毛病,可纠正,但是部队的品质是好的。

勇敢性:进攻敌人时不怕伤亡,前仆后继。进攻就是前仆后继,前面倒下来后面上,不因敌人炮火猛烈而停止。前面有的倒下来是必然的,后面跟上是必须的。只有不怕伤亡,才能减少伤亡,只有不怕伤亡,才能缩短敌人的射击时间。因此,前仆后继的现象是正常的、必然的现象,思想必须做前仆后继的准备。光荣的部队是刺刀上见过红的部队,这一手是最勇敢的。只有上刺刀杀出威风来的部队,才是厉害的队伍。人类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就有战争,过去几千年的战争,都是拿刀对杀,是肉搏战。历史上一个阶级打倒另一个阶级,奴隶社会的瓦解,封建社会的出现与瓦解,以及一个王朝的打倒另一个王朝,都是刀杀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相信,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队伍,才是厉害的队伍,才是高级的队伍。部队政治质量的标志是拼刺刀,部队勇敢的标志是刺刀见红。其实只有越是勇猛的队伍,伤亡才越小。 在防御中应表现顽强性,要使敌人无论怎样攻也不动,要使敌人在我们工事面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我们必须大大提高这种顽强性。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法国的队伍守的极顽强,以死尸作工事,作障碍物,使凡尔登变成风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斯大林格勒之战,房子全打毁了,还守了几个月。我们必须向这些顽强的范例学习。特别是对于国民党这样的队伍,做点工事,敌人就打不下来。我们防御的顽强性,不是稍抵抗一下就算,而要使敌人不知多少死在我们的阵地前,要使我们的阵地挨得起敌人成千上万的炮弹。那时候,我们一师人就可抵上敌人几个师用。

迅速:动作要快,说出发,就能出发,行军不掉队,精神抖擞地向前赶,遇到敌人动作要迅速,一下子就占领了阵地或村庄。现在已有二师一天一夜走一百五十里,一师走一百四十里的记录。既然他们能做到,我们其他部队亦应做到。迅速是从两方面搞成的,一方面是平时的锻炼与教育,另一方面是靠我们的指挥员组织得好。如果我们指挥员的组织工作是零乱的,拿了这样,忘了那样,锣齐鼓不齐,例如部队走得很快赶到了城子街,但是炮火忘在后面,或者例如走错了路,忘掉了吃饭等等,那就无法使行动迅速。所以负责的指挥员应多准备几招,一招完成了赶快接上另一招。迅速不仅是决定于两条腿,很大的因素还决定于组织的人

吃苦:大兵团作战不比游击队,要准备吃苦。很多人挤在一块,房子缺乏,粮草不够,必须准备忍受困难。一方面应想办法,减少困难,但克服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故另一方面,必须忍耐,忍耐就是克服。有时在战斗中,敌人已经被打垮了,由于前进与攻击,我们的队伍已很疲劳,但是如果不能忍耐一下,不能跟踪追击,那么敌人就跑掉了,这种关头,忍一下苦是重要的。过去红军过泸定桥,一天一晚下着大雨在泥泞中走二百余里路,一面走路,一面瞌睡,一面做梦,要桥不要命,结果渡过了大渡河。要知道敌人虽然先走了几个钟头,但是可以追上的,因为有很多偶然的机会,比如敌人要吃饭、住下、休息等,这样使我们可以追上。敌人越多,越好追,追击的时候不要失望。累是累不死很多人的,要舍得追。

严格执行命令:大兵团作战中各部的行动,是有统一规定的。大部队的行动不能出岔子,否则往往不能同时进入战斗,故大部队在战斗中一定要执行命令。比如包围敌人,你迟到了,敌人就跑了。大部队没有这一条,要犯原则的错误。

积极的机断专行:在情况变化时,不执行命令是可以的。有些具体情况下,可以不照命令去做,如执行命令,倒反错了。所以根据情况新的变化机动处理是正确的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机断专行是积极性的,而不是消极性的。在情况变化时虽然没有执行命令,但却是服从上级总的意图的。这种意图就是增加胜利,减少失败,这是最高的原则。消极的机断专行表现于他不是从全局出发的,而只是从局部出发的乱断乱行。往往有这样一种倾向,总对上面的一套不以为然,总想搞自己的一套,他们不以服从组织完成任务为光荣,而以标新立异为光荣。这种严重现象,今天是没有了,但小的倾向是存在的。这种倾向说明我们的政治觉悟还不够,军事素养还不够,是一种游击队习气,不合于正规军的作风的。所以我们所需要的是减少失败增加胜利的机断专行,而不是消极的或者是故意突出的标新立异的机断专行。革命的军队应当发扬革命军队的特质,是人民起义军的特质。这与统治阶级军队的雇佣性完全不同的,统治阶级的军队是压迫人民的,是唯命是从的,是为了吃粮的。而我们是人民起义军,是造反的队伍,是为了反对旧的统治阶级,是为了广大人民的解放,而不是为了自己或那一个,不是为了吃粮。我们的每一个胜利,都会直接影响到人民的吃饭住房种地,我们每一个胜利都与人民利益直接联系着。我们自己吃得坏些穿得坏些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的生命,只是沧海一粟,无数万人的生命,他们后代的生命,才是宝贵的。所以,我们对斗争,应当很积极的。上面看到的事,我们干,上面没有看到的,应当干时我们也干。这是我们革命军队应有的特有的品质,而国民党反革命队伍,是被阶级性所规定不可能有这一条的。

自动的协同动作:如十六师在打仗,别的部队看到他要援助,就应自动援助他。部队在失掉掌握时,就应向枪炮声的方向去,枪炮声就是命令,向有枪炮声的方向去,就是原则。部队中其他方面的协同很多,如宿营地的调剂等。总之这种协同彼此,要能在整个行动失掉统一指挥时,底下还能弄好。

以上讲的是战斗作风问题。 我的讲话就是如此。总的精神就是在碰到防御的敌人时,不要性急了,不打莽撞仗。首先把地形敌情看清,选好突击点,然后把兵力实行一点两面的部署,等一切安排好了,然后突然开火,猛打猛冲猛追消灭敌人。

关于总攻击开始时间问题的指示

(一九四七年)

(一)总攻击开始时间,完全是纵队和单独活动的师所掌握的问题,总部无法抓到。当前主要的偏向,是性急打得早了,打德惠、打四平都是性急打得过早,到时忍不过(情况侦察未弄清,主攻方向兵力未集中,两面未形成,未发现好的攻击点)即冒失地打起来了,结果呢?(1)消耗之后敌跑了,打了胜仗之后落了一场空。 (2)重新调整部署(重新部署并不错,而错在开始未弄好)本想快而更慢了。(3)打不下。 (4)虽打下而自己伤亡大。 总攻击不能打急了,打急了是主观主义,打急了既不能实行一点又不能实现两面战术。“不打急了”是个关键问题,这条抓不紧其他一概不能实现。“不要急了”是总攻击开始的时候而言,其他问题则要快,为了不发生偏向,规定四快一慢。 四快:准备要快,前进要快,扩张战果要快,追击要快。一慢:对已完成防御准备的敌人总攻击开始的时间要慢(充分准备之后再攻击)。

(二)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具体运用:(1)攻坚——绝不能打急了,必须将情况侦察清楚,兵力集结整齐,火力组织好,形成迂回包围之后再行攻击。 (2)运动战的攻击——迂回部队未到达之前,正面不可攻击,总攻的标准即是迂回部队进到指定地区之后,再实施总攻。将敌人包围起来进行侦察。 (3)敌人退却——追击要快,敌人乱即以乱对付乱,冒险扩张战果,此时不要管阵地之外或阵地之内,都要猛要快。(4)敌人要退而未退——以一部兵力打响抓住敌人,其他部队则包围侦察,组织火力,集结兵力准备妥当了,则攻击消灭之。 为什么到时候即打急了?怕增强工事、怕跑了、怕天黑了(或天亮了)等。对增援可先派部队防御或运动防御以牵制之,或首先消灭援兵,跑了即在追击中消灭之,今天不打明天打。每一攻击都应该准备好了再打,各级指挥员都要了解四快一慢。 (三)情况不明的处理办法(1)敌人不多而又分散——可以用奔袭方式同时包围分头吃掉。 (2)敌之兵力不详但知敌人退却——以一部兵力赶上打响抓住敌人,主力控制在手,查明情况,力求歼灭。 (3)敌之兵力不详但知敌前进——以少数精干部队带电台前去侦察,主力控制在一天或一天半行程之外,查明情况后再打。 (四)战斗作风:战斗作风是上进的——行军力强,追击、袭击都厉害,战斗中前仆后继的精神好,猛追、死追,大胆迂回包围,不怕伤亡,能打硬仗并懂得战术。 今后要提倡强行军、急行军,不怕寒冷,日夜苦战死打硬拼前仆后继,孤胆、独胆、大胆、迂回的战斗作风。      

关于“四快一慢”的报告

(一九四八年二月)

今天我讲的是:“四快一慢”。 “四快一慢”,现在前方所有一切部队,都不约而同的感到它的重要性。在战斗之前及战斗之后,大家都共同在研究这个问题。特别是仗没有打好的部队,专门来研究这个问题,就是打好了仗的部队,也在研究它的经验。冬季作战开始后,有的部队仗没打好,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四快一慢。例如四师这个部队多时没打仗,情绪很高,见敌人就打,这种情绪是宝贵的。但在这种情绪下,不掌握四快一慢的战术,就吃了亏。如在法库打增援敌人新二十二师,没打好,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四快一慢的原则。开始我们把敌人包围了,没搞清地形敌情就打,结果伤亡一两千人,当然也给敌人很大杀伤,但无缴获未捉到俘虏,我们打这种仗是不合算的。在彰武战斗也没让他参加,让他休息当预备队。四师在二纵说来是老部队,很有战斗力,记得前年在昌图以北看见别的部队打了胜仗,他们情绪很高,不管三七二十一,不论敌人多少就是打,自己伤亡一大堆,没能解决战斗,如兴隆岭战斗就是如此。其实像四师这样的部队,要指挥的好,那就好了。它的好处是想打、肯打,这是起码的好处。战术有很多条,他们肯打的这一条,是千百条战术里的第一条,其他很多条就是背的很熟,但不肯打也是无用。如果用一斤来衡量的话,肯打一条是八两,其他许多条只能算八两,甚至五两。所以四师的指战员,在打的这一条是好的,所缺的那六七两,那些条——就是不讲战术。当然不讲战术,见了敌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是部队的;但有时打对了,那就是打退却的敌人,这种情况就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边打边侦察,如果慢慢展开再打,敌人就跑了。如果打正规的敌人这样打,不但歼灭不了敌人,反要打掉自己。四纵在沈阳附近,打了几个不大的仗,没有完全消灭敌人,跑掉一部,有的是敌人未跑我们撤下来,也是没有掌握四快一慢,打急了,莽撞了。现在前方部队都在学习四快一慢,打好的学,没打好的也在学。打好的就是应用的好,如彰武战斗经验证明,掌握了四快一慢,果然打好了。如二纵七纵,打彰武时六师打的好。六师在二纵说来不算老部队,但他们把最难打的地方打下了,伤亡很少,夺取了很多地堡,其总的经验很多,但最主要的是实行了四快一慢,他打得很快几十分钟夺取很多地堡。但他总攻前的准备是很慢的。他费了五天的时间,看地形选突破口,组织火力与兵力部署等,这五天把外围扫清,夺取了进攻出发地,打起来后,仅四个半钟头就结束了战斗。开始他们准备二十五号打,我们提醒他们准备好再打,结果他们二十八号打。时间躲了点,但结束战斗很快。这一条原则是重要的——攻击准备时间必须超过战斗经过的时间。文家台打新五军原来规定六号打,因为临时发生了误会(当时二纵以为七纵包围好了,七纵因其他任务走了)没有部队,结果六号没打,其他地方如安福屯,六号就打,解决了战斗,但文家台七号才打,看来这样是违反了总攻命令;但我们回电说是对的,应该七号打。解决战斗的快也证明他是对的,假如六号打,虽然可以打赢,还是不合算的。所以现在前方很重视“四快一慢”。四快一慢不是我们新发现的,世界上有战争以来,就有了这一条道理追击遭遇不需要它,打滥杂部队以绝对优势打劣势不需要它,但打堂堂之阵,针锋相对的部队,就要准备好。中国外国的战术原则,都有这一条,不是新道理,而是旧道理,但没有把它单独的、明显的提出来。快与慢结合起来,我们这样单独的提出是为了脑子容易记。到东北后,第一个战斗中,就有毛病,第一仗在锦州打七十八师,没打好,就是因为打急了。所谓三三制战术与一点两面战术,就是在那时提出的。所谓四快一慢——那时提出的是不打主观主义的仗,其内容:没准备好,没看地形……等不要打。一九四六年底提出不打莽撞仗,把它变成了这么一句话,意思都是一样。去年夏季四平进攻战后又把它提出成为四快一慢,与过去两次提出的是一个意思。因为在**实际战斗中**,存在着这个问题,经过几句话的变更,最后达到用一句话提出来——四快一慢,其实是一个慢字。去年总结时我提出四快一慢,这个慢字又怕变成慢慢腾腾、懒懒散散的偏差,如果不筑一条堤堵住这个偏差,就会把这句话乱用一气。如用去打退却的敌人,就会把敌人打跑了,就是攻防守之敌,慢腾腾的吃饭、睡好了觉,如去年六纵城子街战斗,慢慢地吃了饭,再进攻,不能乘敌人措手不及去进攻,结果敌人进入了工事,就发生了偏差。党内无论在思想上政治上,提出一个决议,总要留个尾巴防止左右偏差,政治上如此,军事上也是如此。因为发现打急了的时候,提出要慢,但准备工作就是要很快很紧张的进行,如看地形、捆炸药,绑梯子......等等慢了就不行。突破后,打到敌人阵地内,扩张战果就要快,如果慢了,他可以退下去重新占领阵地抵抗,所以说打进去后就慢不得。 通常在下面这样几种情况下要快:

第一、向敌前进要快。譬如打某个地方,怕敌人跑了,前进时要快。秋季西丰打五十三军一一六师,如慢了就打不上,就要奔袭抓住敌人,使敌人跑不了。敌人是按普通的时间计算,例如距离敌二百多里,敌人估计我们四天,距离敌人一百多里,敌人估计要二天,敌人以为我们这里分散一个团,那里分散一个师,集中起来还要费些时间,临时跑也跑得及;可是我们不按照他的算法,白天也走,晚上也走,一下子扑到他面前,使他来不及应付,他就是撤也得要个时间,这就是快的原则。  

第二、抓住敌人后进行准备工作要快。看地形、选突破口,构筑工事,捆炸药,动员,调动兵力,布置火力等,忙个满头大汗才好,这要快。  

第三、突破后扩张战果要快。  

第四、敌人整个溃退了,离开了阵地,我们追击时要快。这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也不管白天黑夜……追呀,这时应一面追击一面报告,如这时要准备呀,报告呀,敌人就会跑掉。以上四种情况就慢不得,慢了敌人就跑掉了。

一慢是指什么时候慢,什么事情上慢呢?是指总攻发动时机这一下要慢(但总攻开始以后就要快)。在这一问题上要沉着气,上级催骂,派通讯员左催右催,这就要沉着,反正我要准备好了才打。当面焦家岭战斗,十八师原来要他头天攻,当时没准备好,等待第二天攻,他自己认为是犯了没执行命令的错误,我听着不对头,给他翻了案,没准备好不执行命令,不打是对的。所以战役指挥员催促下级快,应放在准备工作方面,不应放在快打响方面。下级指挥员要沉着气,上级是上级的事,自己未准备好是自己的事,自己准备要快。但上级不要轻易发起总攻击。假如有的已经打上了,自己这里没准备好,自己面前的敌人,还是整整齐齐,不要急着打。当然要看情况,如敌人退了就要快追。

为什么打急了呢?第一怕敌人工事加强了;第二怕敌人增援;第三怕敌人跑了。但这几项没有可怕的。敌人工事要作好已经就做好了,钢骨水泥工程不是一天两天能作好的,土木工事也是这样,要作好已经就做好了,顶多把卧射改为跪射,跪射改为立射,再作深了掉下去了,还作什么?攻坚不怕他作工事。攻四平时我们说:“不要打急了,好好准备一番。”敌人工事已经做了二年了,敌人增援也不怕,正好,先打增援之敌,再打防守之敌,还不好吗?何况现在敌人就不敢出来增援。我们打彰武时打了好久,他就不敢出来增援。怕跑掉,跑出去离开阵地,更好打,从追击中歼灭他。因此没有什么可怕的,还是要准备好了再打

必须把敌情地形侦察完了,攻击点选择好了,各部队已开到攻击准备位置,火器已进入了阵地,一点两面的布置也摆好了,然后开始打。但是慢不要成了偏向,我们要把三种不同的情况分开来处置:第一、攻坚:准备要充分,不要打急了,四快一慢主要是指这种情况。但不是一切的动作都慢,而是指一个问题——总攻击开始时机要慢,其他一切都要快。第二、打运动战就要快些,但总攻击时机还是慢些,总是要看看地形吧,可是慢的程度不像攻坚那样慢。 第三、对退却的敌人就要快了,对退却之敌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打就是了。在追击战中,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打就是一条原则,慢了就不行,敌人会跑掉。对要退而未退之敌,不管三七二十一的这条原则,就用不上,冒冒失失地去打,就会打得头破血流的,因为他还未脱离工事,还有工事作抵抗,他要退是怕你,不退是你打得头破血流。这时就要快,又不要快,应该以一部分快,一部分慢,一部分快是抓住他,另一部分准备好再攻。如果都慢腾腾地准备,敌人就会跑掉,如统统很快地冲会碰钉子的。因此一部分快,一部分准备好再打,但不能太慢。更具体的说:攻坚慢些,运动战的慢比攻坚战的慢稍差些,追击战就要快。

四快一慢与一点两面、三三制战术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四快一慢,所谓一点两面、三三制都是空话。每次战前战后,都总结批评,为什么不能很好实行呢?就是因为没有这一条,就不能实现那一条,这是实现一点两面的根本关键。 由于打急了,一点两面就不能实现,由于打急了,一点就找不出来,因为侦察要时间,上上下下都要看地形,找弱点,找弱点不是凭脑子里空想,突出部,结合部,空想是找不出这种弱点来,要靠眼睛看,两腿走到,再加上脑子考虑判断,光自己看了还不行,还要靠连长、排长、班长、小组长去看,如果没有时间,是找不出突破口的,选不出突破口,兵力集中就不知道集中在什么地方。这“一点”是弱点,还是有关要害的弱点,拿下来又有发展前途,如果没有发展前途,就是拿下来这个弱点,也无用处。集中兵力也要时间,前面部队到了,还要等后面部队,一路到了,还要向左右联络,搞急了,兵力就不能集中,前面部队打进去,后面部队还未来,或者来了接不上气,这叫纵深的被敌人各个击破。你这一路到了先打上,其他一路还未来,这叫横广的被敌人各个击破。所以打急了,一点两面就取消了。刀尖子刺进去没有后续部队,打急了,两面也必然不能实现,如正面打急了,包围迂回的部队没有到,敌人就跑了。所谓一点两面的战术就是为了歼灭敌人,一点是打垮敌人,包围是保证歼灭敌人。包围可不可三面四面呢?部队多可以三面四面,不过三面四面更是需要时间的。如果光一面打,打垮了,敌人跑了没缴获。这是遇上弱的敌人,如果是强的敌人打都打不垮。包围迂回的目的,一是怕敌人跑了,一是为了打垮消灭敌人。敌人最害怕包围迂回,革命部队的特点就是敢于迂回包围敌人,反革命的队伍他是不敢的,所以革命的军事不能脱离政治。兵力愈多,面数愈多,打急了包围迂回的部队没有赶到,要实现一点两面,就要实行包围迂回,要实现包围迂回,就要实现四快一慢。打急了敌人跑掉的例子很多,今年夏季攻势打莲花街,就是因为没有侧面的部队,从正面打跑了敌人一个师。包围迂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敌纵深很厚,后面部队很密集,就可把主力放在正面,或侧面,击破敌人,以一部兵力放到敌人后面;另一种是敌人纵深不厚,以主力包围迂回放敌背后,一部放在正面。用一部分去包围迂回须要时间,主力绕到敌人后面,更须要时间,所以总攻击不能急。谁先打响呢?通常是正面的部队先打响,或同时打响,点的部队后打响。如前面打响了,后面部队还没赶上来,就把敌人打跑了。如果不实现四快一慢,就不能实现一点两面战术,四快一慢是实现一点两面的关键,这个方法主要为了实现一点两面,而一点两面是我们战术中最主要的东西,是达到此战术目的的方法。我们作战的目的是歼灭敌人,其方法是一点两面战术,但要达到一点两面作战的目的,就要实行四快一慢,这就是它们的关系。 三三制与四快一慢的关系,没有它不能交代情况与任务,没有它不能选择冲锋道路等,所以也不能打急了。

总之,特别注意攻坚不能太急了,运动战要快,但总攻击时机也要慢些,追击战不要准备,准备与实施同时进行,所以要看情况,但不能忘了四快,上级特别掌握慢的方面,下级着重掌握快的方面,还要掌握快中的慢。但无论上下快慢都要掌握,如一个排长,也要经过准备再打,如黄色炸药捆包好了没有,火力组织好了没有,否则就打不好。只抓慢不抓快不对,只抓快不抓慢也不对,反对两个极端,要快一切都快,要慢一切都慢,都是要不得的。

慢的时间要作些什么事呢?起码三样事要做:

第一、侦察地形敌情。上下级,步兵与炮兵指挥员都要做。

第二、布置兵力及火力,炸药,梯子等等。其中主要是布置火力与兵力,如各种炮放在那里,突击队放在那里。

第三、政治鼓动工作及休息。这三者不是按着次序前后分开,而是同时进行,并不是先摆好主攻,再摆迂回包围,而是同时,当然也有先后。如侦察地形选择突破口,就要先做好后,才好布置兵力火器。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常在这些问题上出毛病,思想上掌握了就易做,思想上不掌握就不易做。实际前方同志们在做,但做得好就不容易,今天提出来使我们在脑筋里有个准头。但是怎样才深刻了呢?那就要靠经验,如果没经验大学教授也不易懂得,没有经验虽熟读背得也还是不懂,只是记得。所以同志们都懂得,但有程度之分与肯用脑子与不用脑子的差别,所以要掌握它主要靠经验,其次是靠用脑子。战术这门东西,也容易懂,也不容易懂,它写了几百条,主要的还就是几条。

为什么仗愈打多愈简单,道理愈少呢?因为他懂得了主要几条,其他次要的不会也就会了,仗打多了,经验多了,就知道原来是那么回事。但是不是就那样简单呢?不是简单,要通过复杂的研究,个人的经验,人家的经验,搞通了后才能掌握主要的几条道理(经验愈多道理愈少),但证明这个道理的例子,愈多就愈深刻。抽出几条道理,不是一两次战斗就能抽出来,而是从千百次战斗抽出来的,所以要重视经验

学习战术的最好方法,是学战史,学很多的战例,战后的讨论,整理自己的经验,吸收人家的经验,加上演习,好好掌握了几条,正确应用到实际中去,就能打垮蒋介石,农民就能翻身。现在有人,有枪有粮有物质,还要靠掌握这些物质的人去使用。这就是掌握战术与技术的结合问题。

关于“四快一慢”的补充报告

(一九四八年二月十七日)

我们过去许多同志的一般作战,习惯于简单一冲的打法,这种打法很痛快不麻烦,打退却的敌人与碰到弱的敌人,一定打胜仗,碰到强的敌人就会碰得头破血流。 为什么这种打法在过去很行时很自然呢?这是有它历史性的,由于我们过去打的仗不同——游击战,敌人不同——装备差。如果打现强的敌人,一冲的打法就不能解决问题。比如十年内战,多是采取一冲的办法,当然到了后期发展了,要求要有战术,但大多数场合是冲。因为那时敌人火力不强,工事不坚,我们打的是游击战——埋伏袭击,如果经过长时准备,敌人会发觉,抗战时期是游击战,袭击性比现在多,一冲可以解决问题。但到现在敌人情况不同,敌人工事大大加强了,战斗规模不同,比以前大的多了,正规性也大大强了,故一冲打法那时行,现在不行。现在要具备有勇气加上讲战术,一定能打胜仗。过去只提快不提慢,只提勇气不提战术就够。今天也不是不提勇气,相反更提高了,要提勇气还加上讲战术。这样提出来是使部队正规化,是使部队成为具有军事文化的部队,强调一冲之前,还要经过布置,故快之前一定加上慢。为什么不能作到慢呢?就是我们在指挥上没有展开以前的“集结”的军事思想。一般作战都有一个“开进”的动作,即是在敌人炮火层外,由行军队形变为集结队形,如一个团在进攻之前集结时,以营为单位分开休息,作攻击准备工作。如敌情地形的侦察,兵力火力的部署,政治动员等。最主要的是选择主攻点与助攻点,经过准备后,然后再展开。我们应把“开进”这个名字改为“集结”。我们很多干部不懂这个动作,没有准备,势必就是一冲。所以我们要求有集结这个动作,在集结过程中,作攻击准备工作。 展开成为战斗队形后,不一定马上攻击,还须按规定的时间攻击,各方面都准备好了再发起攻击。小部队(连排)在攻击过程中,还要继续看地形,到冲锋出发地之前还要集结作冲锋准备,凡是正规攻击,都要有这种动作。所以大部队要有展开以前的集结,小部队要有冲锋以前的集结,没有这一条一切战术都不能应用。

四快一慢,不要发展成为只记慢,忘记快的偏向,两者都要实行。如冬季攻势,如果不快去抓住敌人,敌人就跑了,就没有仗打。但有的部队偏偏慢了,如打沟帮子的一八四师的敌人就是如此。最近对辽西铁佛寺、兴隆台等地之敌人,就是部队太慢了,距离敌人三十里地宿营,敌人发觉跑了或靠拢了。有的部队对准备工作慢,有的部队突破敌阵地慢,第一梯队突不进,第二梯队又被阻止了,这些动作就会变成相反的四快一慢,就要不得,就是违背战术原则。但慢字也不是无条件的慢,要从具体情况出发。对有坚强阵地的敌人攻击慢的多些,没有坚强工事慢的就少些。对某些部队要强调四快,对某些部队要强调一慢。只要这样不要那样都是不行的,两者是互相矛盾又互相联系着的。

解答问题

(一)“一点”是否有两个或三个以上的突击点?

一般是形成一个主要突击点,但并不是说有主要的一点就没有第二个突击点。两面有可能有第二个或第三个突击点,甚至主要突击方向没有突破,而助攻方向反倒突破了,则助攻方向也可能变为主要突击点。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突击方向,但不应了解仅仅只有一点,而应了解有主要的一点。如兵力优势,可以使用两把尖刀,用两把尖刀时,是形成交叉突击或并肩突击或对面突击。假如打大城市,决不是一把尖刀,可用几把尖刀把敌人割断。如兵力不足,一定只要一把尖刀,一直戳到底。 

(二)兵力区分主要与次要方向,应当是几分之几?

我们主张主要方向用九分之七甚至九分之八,次要方向用九分之二甚至少到九分之一,是因为我们有群众条件,可以节约兵力。看情况决定,有时可以用三分之二与三分之一对比。

(三)一点两面展示与与箝制队突击队是否是一个东西呢?

它不是一个东西,它是两个东西。箝制与突击可以在一个方面,也可以在两个方面;一点两面战术肯定在两个以上的方面,相同的一点即突击方向,两面不一定是箝制方向。

(四)一点是否是指正面,两面是指包围迂回呢?  

不是。一点应该用在敌人正面或侧面,如果敌人后面有第二、三梯队的配备或后面不是他的弱点,则一点就不能选在敌人后面,那只有用一部分兵力到敌人后面去。所谓两面是指攻击部署时,形成两面或三面四面。  

(五)突破口的选择是否仅仅根据地形呢?这个问题,主要是根据地形,当然还根据其他条件。如敌人的结合部指挥系统的分界处,战斗力弱的部队,工事薄弱的地方,还有敌人最危险的后路。这些条件不一定都能具备,但具备越多越好。如对敌人这些情况不清楚,则主要根据地形。如敌人突出部,便于我们荫蔽接近,便于发扬火力与观察的地方。也有时看情况,地形对于我们有利的地方,敌人注意了,地形开阔的地方敌人疏忽了,我们也可以选择敌人疏忽的地方,用偷袭手段突进去

(六)第一梯队突破敌阵后,是向纵深发展,还是掩护第二梯队前进呢?

一般是第一梯队突破后,一直向里插,第二梯队肃清残余,并向侧面席卷两翼,如第一梯队伤亡大,无力向纵深发展时,则第二梯队迅速超过第一梯队,第一梯队变为巩固突破口。但尽可能使第一梯队继续前进不停止,如果不抓住时机前进,就会失掉有利时机。

(七)打入敌阵地后是否还是一点呢?

不是。打进去后,刀尖要开叉,派部队向两翼扩张,把突破口打宽些,但还是要保持重点的攻击,还是要保持绝对优势兵力,不是把部队分得太散

(八)硬拼仗是否过时了?

硬拼仗不是我们一般的战术原则,是在特别情况下战役指导方针,例如在三下江南时,敌人比较放肆,他利用火车调动部队方便,我们的士气刚刚转过来,为了打击敌人的放肆,掩护根据地的创造,故提出硬拼仗,准备挑选一两个纵队和敌人硬拼一下。现在战局也完全变了,硬拼仗已是过时的东西,可不必作为学习的内容,现在我们是打歼灭仗,但所有部队都要有这种硬拼精神

(九)评战功是以缴获多少为准或是以战斗所起作用为准呢?

评功主要是以在战斗中起的作用如何,缴获只能作为一个相当的标准,不能作为主要标准。部队的硬功夫是表现在突破敌阵上,而不是在拣“洋捞”上

(十)一点两面战术适用于什么情况呢?

一点两面战术主要适用于进攻敌人,打防御战不适用,追击可能有一点两面。这个战术不但适用于大部队,同样适用于小部队。

(十一)一点两面的摆法应当怎样?

攻坚固的大城市,师以上都是采用并肩突击,如果打长久,可以还有二线师甚至三线师。重要的突击点,师以下不用并肩,前面用一个团后面用两个团,后面两个团的火器都用在最前面团去,越难打的地方尾巴越长,前面火器越多,越容易打,尾巴短了,火力就分散了。不是重要突击点,师以内可以用两个团并肩突击,这要看情况而定。两面部队也是要积极动作,不是消极等待一点奏效,还须要靠两面努力,也有主攻方向未完成主攻的任务,而助攻方向反而完成任务。这种情况下,主攻点是可以改变的,原主攻方向可以变为助攻,助攻方向则变为助攻了。

要使司令部成为能干的指挥机关  

(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五日) 上面讲了形势与任务。下面讲讲我们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作风上都应当有所转变。也就讲讲转变问题。

我们所处的形势已经转变了,从被动转到主动,从防御转到进攻,从分散转到打成一片。我们的任务从前是怎样把根据地搞起来站住脚,现在则是怎样解放全东北。这种客观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就应引起我们各方面的变化,以适应这形势和任务的变化。在组织形式上,斗争形式上,工作作风上,都应随形势任务之变化而变化,不然就不能完成任务。但是常常客观形势变化了,而我们主观没有认识到,就不能随着转变过来。如果不自觉的还是过去的那一套,就会落后于客观情况,那就不是领导,而是追随,变成尾巴主义,变成不能反映新的事务,不能予我们新的斗争以推动。所以,我们必须有意识的、自觉的从各方面转变过来,才能顺利继续前进,才能使新的任务完成,否则新的任务是执行不了完成不了的。比如,过去我们占领的地区,有很多敌人可利用的东西,如桥梁、铁路、矿山、工厂,统统都要破坏。现在就破坏不得,那怕敌人暂时还能利用,但将来都是我们的,破坏了还得我们自己来修理。过去各个根据地是被分割的,所以要各地区独立自主的向各方面去搞。现在打成一片了,所以就应该强调统一,强调集中。假如再要各搞各的,就不能利用铁路、矿山进行很好生产。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是不同的,农业就有很大的独立性,而工业生产就要统一集中互相配合,互相帮助,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的互相联系是放大的,就像工厂机器一样每一部分都起它一定作用,缺一不可。假如各搞各的,很多物资就无法利用,所以就需要统一、需要集中。过去的组织形式是适合于分散情况的,现在南满有了新的变化,组织形式也就要变化。以前我们的群众工作主要是打土豪分田地,而今后则是如何组织生产,从前是夺取地主财富,而今天是发展生产。从前我们全部主要的力量是放在农村,现在农村有了基础,城市工作的地位就要加强,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地位的比重也就逐渐变化了。这种力量具体的配备应采取如何比重,应视各个地区不同的情况来决定,工业多的城市应加强领导工业生产的干部,而新收复区则首先仍以最大力量把农民发动起来,在乡村站住脚,然后再逐渐加强城市工作。这不是说把主要力量放在乡村,而一点也不注意城市。以全东北的情况来讲,城市工作应加强,在保证乡村工作无问题的条件下,抽调力量作城市工作,首先是掌握工业,加强工业的组织领导力量是必须的。

在工作办法上,也应该有很大的转变,应将过去游击战争中遗传下来的一些不好的、散漫的、不准确的工作作风的毛病改掉,改变成紧张的、迅速的、准确的工作作风。开会,成为我们领导工作、检查督促工作的主要工作形式之一,过去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但我们也要有所转变。最近在哈尔滨举行了几个大会,都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会是应该开的,但应注意加强会议的组织性,使每个会能很好的总结经验,批判的接受经验。汇报应大大减少,平时应派人下去多了解、多检查,或以向上汇报、个人谈话等方式,使得会议前有很好的酝酿。会议中则应抓紧时间,进行检讨,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使会议更好的开下去,而且不致花费太多时间才好。

在组织上,过去分散,各自一套,浪费不少人力物力,今后应大大节省裁减,除各项必要的开支以外,应尽量节省财力物力,避免利用供给制度来随便浪费公家财力物力的现象。应该以共产党员的党性来保证,提倡并实行人力物力的节省。再不能每个省、每个地区、每个部队都自搞一套,而许多东西都可合起来搞,节省人力到群众工作中去,用到生产中去,用到前线去,保证大兵团作战。干部、警卫人员、卫戍部队等均应大量裁减。去年东北局进行了整编,收到了很大的成绩。我们军队也应以精干精神来规定统一的编制,按照编制标准来使用人力物力。

在新的情况新的任务下面,特别需要提倡实干的精神。过去游击战的环境下事情是少一些,现在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战到正规战,根据地从分土地挖浮财,进到组织生产,工作就更复杂更多了。故必须有严格的、周到的、负责的组织工作,必须反对光说不做,应很好把决定、指示实现出来,这就需要有做的精神,干的精神,单是开开会谈谈话是不行的,需要有很好的组织工作、负责的实干精神来处理问题,把空谈的,规定了不实现的作风去掉。

同时,无论那个部门那个环节都应加强新的知识的学习,过去一套已经习惯熟练了,但新的一套不习惯不熟练,应很好的吸收实际经验,吸收现成的科学知识,把业务知识提高到理论水平上来。无论那一门工作,如果只满足于过去的经验就会落后,而应在新的情况下吸收新的知识与经验来提高自己。很多部门都应增加业务知识,参谋工作要增加参谋工作知识,炮兵要增加炮兵知识。知识有两个来源:一个是从实际经验中得到的知识,一个是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而最重要的是从现实的工作经验、斗争经验中得到的知识。各方面的工作都要有重点,不是样样都抓,而结果样样都不通,这是不适合今后的情况与今后发展的趋势,即由低级的到高级的,由一般的到专门化的阶段,因为只局限于一般的常识,则不能发展到高级的阶段。所以各人知识应有专门化,样样都懂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以专门化的趋势,是掌握业务所必须的,是总的趋势。 为着使我们各方面——军队中、农村中、城市中都有所转变,应在各部门加强党的工作,政治工作。特别掌握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提高觉悟,推动工作,提高警惕,每个部门的长处应发扬,短处应改正。没有错误没有缺点是不可能的,列宁曾说过:“聪明人并不是不犯错误的人,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聪明的人是不犯重大错误同时又能容易而迅速地纠正错误的人。”所以,每个人每部门都应去改正其错误,发扬其长处才能进步。进步的规律就是如此,不按照这个规律就不能进步就不能转变,这是一个马列主义普遍的真理,要发展只有按照这个规律去发展。我们必须养成这个作风,就能保证各部门前进。过去,我们各部门是否都按照这个规律办事的呢?不是的,作得很不够。过去打好了仗的也表扬过,但不全面,也有忽略的,打坏了的也有过批评,但也不全面,今后要经常注意这个问题,这样才能使每个同志进步。不然使同志们背了包袱,使工作发展不快。所以在东北全党应来一个各方面的转变,才能适合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

军队的转变,由分散的作战转到集中的作战,由不正规的转到正规作战,并且由运动战转到攻坚战。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将成为今后的斗争形式。这就是说,我们的组织形式,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和作风都不能停顿在过去分散的游击战争的状态,而要求我们走向正规化,首先是在思想上提高对正规化的认识。

这次参谋会议中的讨论所总结的精神是适合这一点的,我们炮兵也应适合攻坚战和正规化。军队转向正规化攻坚战是由很多的因素造成的:我们根据地打成了一片,群众工作有了基础,军队能够高度集中,敌人由进攻转到防御,我们由防御转到进攻,我们数量由小变到大等等因素。除此以外我们还掌握了新的武器——炮兵。过去有人以为我们共产党人只讲政治条件,不讲技术条件,那是与共产党思想相违背的。要知道技术是能引起整个社会变化的,过去只有步枪机枪的时代,只能打游击战、运动战,现在掌握了炮兵就能打这样大的攻坚战,加上以前我们没有炸药,现在我们有了黄色炸药,这样就使我们在战略战术上、编制上、部队组织和教育上都起了变化,这个变化就要求我们在作战形式上和指挥形式上的转变。

大兵团是客观的变化,攻坚战也是客观的变化,不攻坚则无仗可打,因为敌人不来增援。为着适应大兵团攻坚战的需要,就必须正规化,没有正规的制度,就不能准确的执行任务。所以我们在主观上要特别努力于正规化来适应大兵团攻坚的任务,要从游击战的水平提高到能够作正规的攻坚战的水平上来。政治机关、后勤机关、司令机关的工作都要大大提高,特别是司令部,应成为实现军队正规化的中心机构,由低级提到到正规,使我们各方面的工作均通过司令部去执行。故必须在组织上、制度上、权利上、威信上都要有适合于走向正规化的一套,要把作风搞好,使司令部成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有组织能力的、能干的指挥机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各种较复杂的工作,完成复杂的任务。现代的战争单靠指挥员来掌握是不可能的,用手工业的方式去指挥现代战争是不行的。必须有坚强的司令部工作,那种认为可要可不要,简单化的老一套观点,在今天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还是那一套就会犯错误。故各级首长都必须使司令部工作活跃起来,平时建设和训练军队,战时组织战斗,组织和保证指挥。过去游击战时代看到就打,不需要复杂的组织,而现在则不是那样简单了,而是更加复杂了,不是一个人能作的,而是要由很多人去作。所以全军都要懂得,只有加强司令部工作,使它象一个工厂中领导生产的机关一样,个人有其一定职权。才能进行工作,完成任务。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就是要把司令部工作扎扎实实搞出个规模来。

在司令部工作的同志必须知道与过去不同,过去简单的散散漫漫的方式还勉强可以行得通,现在则很复杂,需要有紧张而严格,准确而迅速的工作方式才能使部队整个的提高。因此,一切的军事活动都需要通过司令部才行。我们二十年来由内战到抗战,没有把军队发展到今天的高度,今天的情况已经变了,司令部的作用也变了,但如我们二十年来主观上所形成的思想还不变过来,则思想就会落后于现实,追随于现实。共产党必须从自觉的基础上使自己的思想不落后于现实,应走到现实前面,指导现实、而不是追随于后,尾巴主义。但多年来养成的观点、看法,不努力是不容易转变过来的。我说这种转变的必要和重要,并不是为同志们打气,使大家安心,而是看到目前客观条件已经变化了,因而提出司令部工作必须转变过来,因为要使部队提高到大兵团正规化,不首先使司令部工作正规化起来并提高其作用,是不可能的。司令部已经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不能缺少的了,少了它就会正规化不起来,因此我们不应停留在旧的观点上,要有新的看法,新的作法才行。具体说来,就是要自觉的、严格的、有计划有意识的把司令部工作搞起来,正规化起来,使其成为有威信的、有工作效能的、能干的司令部。现在这个问题在实际上还未表现得那样清楚,参谋人员、指挥人员、政治工作人员的观点,大多数是还未变化过来。指挥员以及司令部工作的同志首先应转变过来,不要以为以前叫司令部工作,现在还是叫司令部工作,要知道实际上起了变化,作用不同了。要战胜敌人,要革命,要把今天的军队提高的正规水准上来,就非得把司令部工作作好不可,否则不能适合今天的需要。必须同今天的政治任务联接在一起,是从现实形势产生,而不是主观产生的,不是爱不爱如此,而是非如此不可。如不看到新的情况、新的问题,采取新的办法就会在建军上犯错误。现在绝不是要减弱司令部的作用,而是要大大加强,人员不是要调开,而是要增加。参加革命不是抽象的,总要做件工作,做那样就要把那样做好。做参谋工作,做群众工作,虽形式不同,但都是革命工作。做司令部工作不是为首长服务,听他们吩咐,这仅是工作上的一种联系,直接为军队工作,间接是为人民工作,是通过这种工作为党为人民为胜利而工作。机关是军队的机关,为人民工作的机关,应这样看才对。过去有些同志的看法是狭隘的、错误的、这狭隘的、错误的看法,曾使司令部工作同志碰到很多困难,甚至把参谋当成个人的,可以随便驱使。参谋人员缺乏工作上的一定职权,缺乏政治上、物质上的一定待遇,缺乏对参谋人员能力作用的正确了解,以一种家长制方式来对待参谋人员的现象是有的,这完全是错误的,必须坚决克服。对参谋人员的职权待遇,各级军事首长、政治委员,都应有很好的转变,要领导司令部工作逐渐提高。 搞参谋工作搞不出名堂来,这种思想是有的,这种思想必须转变。其实我们把参谋工作搞好就能把部队提高,就能打好仗,这就是说能搞出很大的名堂。是不是没有事可做呢?不是的,而是有很多的事要作的,很多科学的工作要作的,也不是使自己不能进步的,在工作经验、思想方法、党性上都能得到进步和锻炼。革命不是抽象的,而是很具体的,各个工作内容虽然不同,但有共同的思想方法,共同的党性,一个工作做好了整个的工作也容易搞好。每一特殊部门都有一般的情况,每件工作都可得到锻炼,都能学到东西,都能有事办的。为进行现代战争,需要增加知识,不学就不能解决问题。许多同志以为政治工作、生产工作有成绩,可以看得出来,只有参谋工作的成绩看不见,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打胜仗并不是指挥员一个人的事情,一点两面、三三制战术的运用,如没有政治工作就不敢到敌人后面去,没有军事教育工作,就不能使整个部队掌握这种战术,你会指挥,大家不会打也没作用,没有侦察、通讯联络就打不成仗。故每一胜利都包含了大家的努力。比如,东北打了很多胜仗,是不是全是我们军队得来的呢?不是的,没有几十万人民的踊上前线,是不可能的。如我们使用片面的看法,就会引起一部分人骄傲,一部分人失望。每个胜利都包含很多人的努力,党的努力,人民的努力,分出你的我的看法,是不合乎实际的。工作搞好了大家都有一份,不能因为看不到成绩就无功,这样看法不对。指挥员不应这样看,政治委员也不应这样看,这样看是错的。实际上大家是知道的,谁作了工作,谁没做工作,不会埋没的,上级下级都是知道的,不要以为胜利的果实没自己一份,是有一份的。

今天在座的各位同志们要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是党是人民的工作代表,在一定的工作岗位上要把工作搞好,象工厂管理生产的一样,很好管理进行生产,要有很正确的观点看自己的工作。现在各部队的战斗力是很不一致的,今后应统统提高起来,一些能攻能守的部队也要继续提高,必须把XX个纵队都变成能攻能守,既能打运动战,又能打攻坚战,有熟练的战术技术,有坚强的司令部工作,不是稀稀拉拉的兵团。新部队也是可以提高的,据我们所知,来东北后有两个很老的部队落后了,平时不能很好训练,打仗不行,只凭着一冲,政治上稀稀拉拉。可见老部队也可能落后,新部队也能超过老部队。只要我们很好的注意提高培养,新部队的战斗力也能提高到和能打的部队一样。各部队都提高了才能互相配合作战,才能起到大兵团的作用。不然就不能完成全部歼灭东北敌人的任务,仗就打不好。故平时应特别注意政治、军事教育,只管打仗,不进行训练,那是游击队的作风,司令部只管组织战斗不管练兵也是未完成任务,这都是错误的观点。要使我们部队提高成为正规化的大兵团,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个很重要的组织工作,光靠司令员、政治委员是绝对做不到的,必须通过司令部去实现。一切军事计划只有通过了司令机关才能变成行动。所以,同志们不是没有工作,而是有很多的工作可做,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然要健全和加强,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

关于军队教育管理问题

(一九四八年三月) 第三、部队的教育问题,其他的我不讲,只提出三三制和部队军事教育问题来研究一下。三三制战术是战术动作的部署问题。三三制大家不要只了解是个队形,而它也是个好的战术,现在有些人机械了,只注意前三角,后三角,左三角,右三角的摆法上,这是不对的,三三制是要根据地形敌情灵活运用的。平常我们的队伍,常是散开了抓不拢,或者是集拢了又不容易散开,而三三制可以解决这个困难的,它是由组长掌握了单个战士,班长掌握了组,也容易抓拢,也容易散开。这在攻坚战斗中证明了它是很好的战术。但又不是适用一切的战术,比如打追击战时就不适用,追击战就是要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拥上去就好。三三制特别在攻坚战斗中,要善于去运用它,要在有组织火力掩护下,利用地形地物去运动,去接近敌人,要利用很好的姿势低进,滚进、匍匐前进去运动。它是在接近敌人百十米左右以内用的,很近距离内用的。所以,班长要能运用的很熟练,能善于具体的掌握,才能发挥大的作用。但不是一切都可以用的。同志们在部队中,今后要很好的去注意,可是要说明,这不是就是你们的动作,而是战士的动作。 战斗员在技术教育上,投手榴弹,射击命中,刺杀动作,爆炸等,这是经常用的东西,这些并不难学,主要是练,反复的去练,就是所谓“老一套”,不要怕麻烦,因为会是容易的,但学的好、精那就并不一定,如学打枪容易,而命中准确就不容易,投手榴弹容易,而打得远、打得准就不容易,所以要多练习,反复的练习,战斗期间,可利用间隙去练。部队教育的领导重心,是在连队里,所以一有时间,纵然不长,连队里就要自动的抓紧时间去练。 练兵要发动群众,要成为群众性的练兵运动。要知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靠大家战斗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建立在一两个指挥员之上的,战斗力的强是多种因素造成的,除政治因素外,但练兵是主要的东西。部队里的工作,有政治工作,后勤工作,管理教育工作等,都是不能分开的,有的指挥员,只认为战斗时他个人去指挥,平时他什么都可以不管,这已经是落后的想法了,赶不上现在的需要,所以只管打仗,不管练兵的落后想法,是不对的。若有的话要改正,没有的话要防止。这是没有群众观点的看法,要知道战斗力的提高与很好的军事训练是有关系的,有训练又有经验那就更好。很多部队没有经验,但有好的训练,他就有战斗力。如有些国家,他们多年没有作过战,但部队有战斗力;国民党可是多年作过战的,但他不能打日本。所以说,有好的训练就有好的战斗力,若再加上有战斗经验,就更好了;反之没有训练,仅有经验,也不一定是有战斗力的。国民党的新一军、新六军都是训练较好的部队,所谓他的五大主力,也都是些装备较好,训练较好的部队,经验并不是很多的。 第四、管理上要有新的办法,我们的办法国民党不能用,而国民党的办法我们也不能用,我们用他的办法会行不通则垮,他们用我们的办法也会垮行不通。办法要适合对象,要知道它的基本区别。其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强迫拉丁来的军阀主义,一个是说服动员来的,走群众路线来的,所以我们的管理办法,主要是说服教育,而国民党主要的是强迫压制。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武装,而士兵却又是人民,他们的战争是自私自利的,欺压掠夺他人的行为,所以,在士兵面前不敢说真理,不敢说战争是为着谁的利益而干的。我们则恰恰相反,打仗的目的,是为着工人农民的翻身,要农民取得土地,工人们取得自由平等,其他小资产阶级取得民主自由,国家得到自由独立解放。国民党所以只有压迫欺骗,不敢向士兵说明道理,而我们就敢说明道理。我们带兵是要向士兵讲道理,说明我们对工人农民,对国家民族社会,有什么好处。用向士兵讲道理的方法来进行我们的管理,是从教育上、政治上的说服去管理我们的部队,因之打骂办法,是违反我们的原则的,它是军阀主义,是压迫剥削者的行为。要告诉班排长去认真执行这一原则。部队有党的组织,有政治工作人员,政委,他是要执行党的原则的,你自己虽然是个指挥员,但同时又是个共产党员,所以也要作政治工作去教育部队,为着部队的力量,也应该去做政治工作的。固然政治工作人员是专门做政治工作的。在伙食问题上,鞋子被服供给上,每个指挥员、政工人员,都要经常去注意领导这一工作,要竭力使部队生活搞好,减少战士的困难,在方法上可以推动群众去做,供给生活问题对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很重要的。战斗力是包含有政治觉悟,军事能力,生活保证(经济的)三方面造成的,只注意政治、军事而轻视生活管理,那是不对的。打骂战士的行为是不允许的,革命队伍中没有阶级对立,是同志间的平等,也没有理由去对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之间,没有阶级的压迫剥削,所以应该是团结的,不应当去对立,但不是无纪律无管理,对于好的要表扬,对于不好的要批评教育,正确的管理就是如此。而管理的目的是造成内部团结,提高战斗力量。以上三者政治工作又是主要的,因为有了好的阶级觉悟,好的政治认识,才能团结内部,才能发挥力量。我们的敌人是压迫人民的,蒋介石是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服务的。我们的人民群众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我们就是为他们服务的。在作战的时候,可以取得他们的帮助,离开他们(工农)的帮助就难以胜利,因此要发动部队去作群众工作,去为人民服务。我们部队的管理办法,主要内容是说服教育,提高觉悟,而配合以关心物质生活、军事教育,这样就会好起来了。 我今天提出的问题,是目前形势,个人锻炼,军事教育,部队管理四点。同志们学了几个月,回去之后要继续提高自己,提高部队,一切为着胜利,战胜敌人,要不停止于现在胜利基础上,我们的胜利。才能巩固,才能发展,否则可能丧失现在胜利的。

关于攻坚战的战术问题——在哈尔滨军事会议上的报告

(一九四八年四月十九日) 我们这次会开了一二十天,同志们很好的讨论了作战经验。这个会的开法和去年不同,去年是研究具体战例,这次是专门研究战斗经验。大家所提出的问题很多,如果把这些问题很好的发挥整理,可以成为一本完整的攻坚战术。我今天不能把会议所谈论的全部问题讲到,只能谈到在我们部队现有情况、现有基础上特别需要提出的问题,和值得特别强调的问题。去年双城会议,把集中兵力突破的问题解决了,所以去年夏季秋季及冬季作战,决定打那个地方,没有那一个地方没有突破。在双城会议以前去年春季作战中,象德惠这样的小城市都没有突破的情况是显然不同了。现在可以说:我们现有的战术基础,兵器及力量的发展上,突破的问题已经解决。突破问题在军事上是解决了,但思想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后面我也要讲一讲。这次要讲的主要是纵深战斗,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也是讨论纵深战斗。因为今后,纵深战斗将成为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战斗。纵深战斗在我们过去是没有的,对我们来说还是个新问题。过去消灭敌人个把师的战斗,主要是前沿突破,到纵深战斗就没有什么了,所以纵深战斗经验也就不多。大家发言中,对纵深战斗也就没有象打外围和前沿突破的经验那么多,我们上面这种经验更少,倒是下面营、连、排干部的经验还比较多些。今后必须研究纵深战斗经验并使整个部队都学会和熟悉纵深战斗,因为打外围和突破前沿只是少数部队参加,而纵深战斗是所有的部队都要参加的,如果不熟悉纵深战斗,前沿突破后,纵深不能解决,战斗就不能胜利,就是勉强能胜利,也一定伤亡过大,得不偿失。 关于纵深战斗的问题很多,我主要的提出三点,其他问题也要说一说。这三点可以用三句话来说,一句是“不要打急了”,一句是“队形不要太密了”,一句是“大胆插到敌人后面切断敌人、分割敌人”。 如果打急了,一次打不下来,还要重新打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甚至打第五次,本来想很快解决,反而弄得更慢了,这种例子很多,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准备。如果队形太密了,伤亡太大,打不到底,打半截子仗,一个连打剩七、八个人,就无法再打了,虽然战术上可能取得一些胜利,但整个战役可能造成失败,有时也可能取得战役上的胜利,但损失必大。如果不插到敌人后面,切断敌人退路,只从前面打,敌人的后面是安全的,前面也不容易打下来,九江市花了很大力量打下来,敌人跑掉了,我们什么也没捞到,就是白打一场,白流血,白牺牲,白费力,虽说打下来还可以向前发展,如果打不下来,就更不合算。犯了第一个毛病,就要打第二次,以致第四第五次;犯了第二个毛病,就会打不到底,没后劲打下来;犯了第三个毛病,就是白费力量,白打一场。如果避免了这三个毛病,就可能取得胜利。因此这三句话很要紧,一定要贯彻到下面去。一、现在先讲“不要打急了”这个问题 不要打急了,这个思想是最难接受的,不易说得清。冬季战役中,从开始到最后,我们打了许多电报,都是要大家利用间隙学四快一慢,并且介绍了许多实际例子,战术教育只提了这一个问题,其他战术问题都没有提。并在事实上彰武、鞍山、四平战斗的总攻时间我们都把它拖延了,给予更多的准备时间,其余战斗也都尽量给予充分时间,这样我以为还很难说得清,所以今天还需要把这个思想再提出来,在我们部队中贯彻下去。按照一般的军事原则,都是提出要快。历来的军事传统思想,是所谓“兵贵神速”,没有提出要慢的,在历来的实际战斗上也是要求秘密、迅速、坚决,也是快的原则,对慢的一面,从未提过。过去我们进行游击战,基本上是袭击战,都是很快的打,打了之后很快跑掉,几个钟头之内解决战斗。十年内战打的仗,都是几个钟头解决战斗,有时歼灭敌人到几千、万把人,也都是这样打法 。游击战和运动战,战役上战术上都是速决,打敌人措手不及,一下子把敌人吃掉,这是我们历来的传统。现在我们提出要慢,真是很奇怪的,既不是过去的战斗经验,也不是一般的军事原则,在思想习惯上是不容易一下接受得了的,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这不成问题,一提出来,就可以实现,事实上是很不容易实现的。同时在战斗中又有许多具体情况逼着我们要快,如敌人增援和加强工事,敌人部署变化,在敌人火力下面熬不住,在上级的催逼下熬不住,想很快取得胜利,或者白天攻击已到了天快黑了,或者夜间攻击已到了天快亮了,以及敌人飞机快要来了等,这种种原因,都会促成我们急躁、莽撞,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队伍就是一冲,不冲就是“怕死”,这样的例子很多。七纵在王道屯战斗中,敌人只有一个营,而我们就冲掉了个把团。经过整个冬季战役及去年许多战斗证明,要胜利就不能急躁,如果准备不好,明明就是败仗,事先就能知道要失败,结果也一定打败仗。评剧上的“三打祝家庄”,第一次第二次都打了败仗,第三次才打下来,也是同样的道理。 对敌人经过一两年建筑的工事,钢骨水泥,明的暗的,重重叠叠的火力配备与障碍设备,我们再勇敢,再果断,只有这一个因素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过去单是这一个因素可以解决问题,以这个因素为主就行了,而现在不行了。现在是另一种情况,另一种条件,蒋介石现在所用的军官,反革命也更带自觉性,自觉的和我们对抗,越是地主成分,特别是受过我们打击的,蒋介石越喜欢用,这些人的思想最反动坚决(当然不自觉的还是很多,特别是蒋军士兵被强迫的程度比过去更厉害)。单凭勇敢迅速不行,凭火力兵力多行不行?也不行,当然这些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而且这些因素我们都已具备,所缺少的是时间,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兵力、火力、勇气就更能发挥作用,所以时间这个东西,也能够变成战胜敌人的一种新的力量。黄色炸药和炮兵,过去我们没有,后来有了,成为我们一种新的力量;现在又要加上一种新的力量——时间,这种力量是不用费钱就可以买到的,我们必需要很好的加以利用。 现在这样大的纵深战斗,如果打急了,就是包打败仗,可以写一个保字,一定打不赢,反之就能胜利。比方在我方兵力、火力、勇气等条件不增加的情况下,甚至敌人的条件增加一点,只要我们有充分准备,就一定能胜利,不论敌人有什么火力配备与障碍设备,我们也能够打下来。我们在四平打大红楼,以四十余人的伤亡,消灭敌人千余,还有一个排消灭敌人一个营,一个班消灭敌人一个连的例子,这样的战斗比打运动战还合算。但是王道屯、沙后所、茶棚庵等战斗,我们和敌人的伤亡是一比一,甚至比敌人伤亡还多一点,这样的例子也还有不少。这样的例子是很好的教育材料,同志们在部队中进行教育时,不只是要讲道理,主要的还应该讲战例,战例是最容易说服人的,最生动,最深刻,最容易懂。这次会议的缺点,就是讲战例少了,原因是时间不够。过去历次的战例和经验都证明,凡是打好了的战斗,都是准备好了;凡是打坏了的,都是未准备好的。没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一点两面、三三制都是空话。没有时间,一点就找不到,因为一点不是现成的,而是要去找的;没有时间,一点形不成,兵力没有到,火力未组织好;没有时间,两面也形不成,前面打响了,后面没有赶到,敌人跑了截不住;没有时间,任务未区分,地形未侦察,兵力未计算,三三制也实行不了。所以,有充分的准备时间,是实行一点两面、三三制的关键。如果打急了就什么也谈不上。 “不要打急了”——四快一慢这个思想,不只是战役指挥员应该遵守的原则,而是各级指挥员共同的原则。纵深战斗中,敌人部署了很多集团防御工事,核心工事,其抵抗主要不在外围和前沿,而在纵深。兵力并不多,一般的一个集团防御的兵力是一个营,据说现在敌人核心工事也只个把排,但工事配属设备很多,力量却很大。打进一个大城市,纵深是无数的战斗,所以,我们提出“所有的连队都要成为尖刀连,营连排指挥员都要懂得四快一慢的原则,在战斗前做充分的准备”。彰武战斗中,某部准备了五个小时,三十分钟的攻击,就把敌人干脆消灭。去年双城会议没有提出四快一慢,只提出“不打莽撞仗”,意思是一样的。现在纵深战斗主要是靠排、连、营、团去打,最直接的是连、营,连是战斗单位,营是高级的步兵战术单位。遇到敌人工事是一冲呢?还是准备、侦察,布置一下再打?这就靠营、连指挥员的掌握了。所以四快一慢的原则,团、营、连、排干部都需要,都要掌握, 四快一慢的原则,无论是运动战、攻坚、打外围、打前沿都是要掌握的,尤其打前沿更需要。进攻大城市打前沿时,要准备六、七天甚至十天才能开始。纵深战斗中,每个战斗也要准备四、五个钟头,一天大概只能打两仗。所以,四快一慢也可以说是各种战斗的原则。只有在追击时,不能用这个原则,不要等命令,不要组织好,不管三七二十一“追”就是了。遭遇战也不能等准备,拿上去就打,因为这时敌人没有准备,我们就要争取先机之利猛打敌人。如果敌人已经占领了阵地,先我一步,就要准备一下,等部队展开后再进行攻击。四快一慢的原则除特殊的场合外,一般的都适用,但适用的程度不同,应在不同的情况下作不同的准备。一般的运动战比攻坚战要快些,攻坚战中打外围较打纵深要慢一些,打纵深开始要慢一些,等把敌人打乱了以后,就要快些。 今后,我们要准备又打攻坚战又打运动战,可能攻坚战比较多,运动战比较少。但并不是讲只有攻坚战没有运动战了,攻坚战中还可能引起运动战的,敌人在一定的程度下是会增援的。运动战同样需要四快一慢的原则。根据我们现有的兵力、火力、勇气和敌人更加削弱的条件下,只要实行了四快一慢的原则,经过侦察布置,并兵力火力都用上了,就没有打不赢的仗。如果不实行这个原则,兵力火力再强,也是用不上,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打大城市,如果敌人增援,不论增援十个师、二十个师、三十个师,我们都要打,而且一定能打胜仗,因为我们有足够的兵力(有牵制的兵力,有组织突击的兵力),有强烈的炮火,敌人虽多,也可以把他打乱,各个击破。敌人增援有很多困难,一个村落住不了很多部队,又缺乏粮食,带粮食也带不多,所以,敌人增援我们是求之不得的,多多益善。发现敌人增援,我们就打,用猛烈的炮火袭击,猛冲把敌人冲乱,再死追,没有打不垮的。但是不能象王道屯那样打法,照那样打法一定打败仗。以后作战我们提醒你们时就说:“不要照王道屯的打法,而是要照安福屯的打法”。过去作战,我们总是提醒大家要集中兵力,今后则要提醒大家不要打急了!要充分准备,一个战斗至少要有四个钟头的准备,否则,虽有一万人的兵力,但是因为没有布置好,只有几个先头连参加战斗,以少打多,是很难取胜的。打运动战只要记住四快一慢,包打胜仗。但也不能太慢,因为运动战敌人调动比较快。打运动战也要实行一点两面,兵力多时还可以实行三面四面突击。两面要结合起来,而且总要搞一个重点,用四快一慢来保证一点两面,因为侦察地形、集中兵力、包围迂回都需要时间。如果慢了敌人增援来了怎么办?那就先打增援,或者以一部兵力牵制其增援部队,让敌人作一天半天时间的工事没有多大关系。总之,今后运动战也要实行四快一慢的原则。这次会议未讨论运动战,但不是讲没有运动战了。究竟慢到如何程度?快到如何程度?要做到侦察清楚,布置好了,也就是发现了一点,在布置上形成了两面,这就是慢的程度。攻坚战要实行,运动战也要实现,战役上要实行,战术战斗上也要实行。 每次战斗,除了兵力火力,还要加上“时力”,就是必要的准备时间。必要的准备有些什么差别呢?运动战与攻坚战,外围、前沿与纵深战斗各不相同。纵深战斗要准备些什么呢? (一)今天所谓纵深战斗就是巷战。巷战中敌人很容易埋伏,常常看到敌人没有了,但后面突然打起枪来,搞得我们进退不得,因此就需要搜索,兵力不要多,用一两个班的兵力,三三制小组为单位,前后左右、楼上楼下、地下室都要进行严密的搜索。严密的程度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估计可能藏敌人的地方要严密一点;估计没有什么,不会有敌人的地方,可以减少时间,这是前进中的搜索。  (二)到达目标附近,遇到敌人工事要侦察,问老百姓,问俘虏,靠估计,靠地图都不行,这些只能作参考,主要靠自己脚走到,眼看到才行,因为亲眼看到与不亲眼看到有很大不同。班长看了有班长的见识,连排长看了有连排长的见识,个人发现的问题也不同,所以,要亲身侦察,不亲身侦察要打糊涂仗。有时只听报告觉得简直没有办法打,但亲身去侦察之后,就认为大有可为;有时听了报告之后,觉得很好搞,但亲身一看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不亲身侦察就是打官僚主义的仗,打主观主义的仗。靠别人侦察就是官僚主义,凭主观估计就是主观主义。团营长去侦察之后,还要连排长、班长、组长、射手去侦察,侦察之后,大家的信心就增高了。侦察不是一次能解决问题的,要三番五次的看,这边看,那边看,反复的看,反复的考查,有时看到了这面才能了解那面,有时明的看得到,暗的却不容易看到。还要注意战斗侦察与威力搜索,从第二梯队抽出一部分兵力实行假攻击,使敌人隐蔽的火力点及配备暴露,这种方法有时不能用,但很多时候可以采用。不但静止的侦察,而且要在行动中侦察,有些部队已经这样做了,现在更要自觉的掌握这种方法。 (三)准备器材及改造地形,捆炸药、扎梯子、搞沙袋子、挖工事、挖交通沟、挖火力掩体,打外围改造地形一定要,纵深战斗起码要挖交通沟,但不一定等搞好了再进行攻击。所有这些工作没有时间是不能进行的。 (四)政治动员,讲几句话使大家紧张起来,团结起来,下定决心,这也是需要时间的。 (五)必要的体力休息,休息一两个钟头,甚至喘一口气都是好的。 (六)打大的重要的据点,大家开开会商量商量,关内叫军事民主,我们二纵队叫想办法运动,如何对付铁丝网,如何压制敌人侧射火力,如何组织火力、规定任务等,都商量出个办法。 (七)布置火力兵力,在主攻方面集中兵力,在助攻方面派出助攻兵力,牵制兵力,起码有两路兵力要派出去,这都需要时间,有时三路四路都要派出去,这样才能使敌人既不敢守,又跑不掉,使我们好攻下来,又好消灭敌人,这都是攻击前要作的事情。 我们说要有必要的准备时间,是不是把时间无限制的延长呢?不是的,而尽量要把时间缩短,尽量的快。在四块中,就有一条“准备要快”,搜索、侦察,准备器材,到达指定位置,做工事,开会商量办法等都要快。动作要尽量迅速,时间力求缩短。快与慢中间是有矛盾的,太快了会打莽撞仗,太慢了又是打老太爷仗。因此快慢的程度也要个标准,发现了一点,布置好了两面,这就是慢的中止,不能再慢了。攻坚战是如此,运动战也是如此,外围、前沿、纵深战斗也都是如此。已经发现了重点,集中了兵力,并在两面三面布置好了以后,即可开始攻击。当然还有许多的原因,可以变更这个准备,但这是主要的准备。我们提出四快一慢,就是为了实行一点两面,这两个原则是不可分离的。到底一点两面要多少时间才能发现和布置好?一般的大部队比小部队要长些,攻坚战比运动战要长些。打一个核心工事,大约要有四至五个钟头的准备时间,上面要给下面拨出这个时间。运动战的准备时间,根据安福屯的战斗经验,也是四、五个钟头,但这是大部队,小部队还可少些。这不能作为标准,只能作为经验。这个原则,往往一到具体场合就熬不住了,特别上面一催,下面更着急。因此,当下级的要掌握四快一慢的原则,“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不管上面怎样催,总要准备好了再打,没准备好就不打。去年十八师打焦家岭,按纵队命令迟了七、八个钟头才打,结果打好了,他们检讨说这是错误,我说这是对的。冬季作战打闻家台,七纵撤来撤去耽误了时间,第二天才打,虽然未按总部命令规定时间打,但也是对的。当然在准备时间内,不是让你去打瞌睡,吃了饭再去侦察地形,象去年十七师打城子街,这就要不得。紧张的准备,未准备好就不动手,这是个老主意。否则,明明知道要打败仗,那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为了配合作战,其他方面都已打起来了,自己未准备好怎么办呢?这时可用第二梯队的一部兵力来佯攻,箝制敌人,并从佯攻中侦察,等布置好再正式打,这样顶多浪费一些子弹。无数经验证明,迟一点不要紧,一样能打胜仗。上面对下面一贯的传统是“催”,现在我们指战员的觉悟程度与战斗积极性都很高,用不着催,一催反而把下面催乱了,因此下面的反映说最怕“催命鬼”。当然对疲沓的、打滑头仗的要催,不是这样的情形就不要催,主要应是去检查帮助。上面下了命令,下面不执行就是违抗命令,所以下命令要慎重。总攻时间过去完全由上面规定,今后应当征求下面的意见,特别问主攻的部队什么时候可准备好?然后上面再来决定,不但是正式攻击要这样作,外围、前沿等战斗也应这样作。  第二梯队的使用,也要根据“不要打急了”这个原则。一般只有在第一梯队奏效的情况下才用,如不奏效就不用,而应将第一梯队撤下来重新组织。不要第一梯队冲不上去,用二梯队往上冲,二梯队冲不上去,又用第三梯队往上冲,结果象飞蛾扑火一样,大家都搞烂了,都不能冲了。第二梯队主要是扩张战果,作新的发展,而不是直接补充第一梯队。这种用第二梯队硬冲的办法,过去在运动战中有时还可以用,在攻坚战如果快要胜利,需要再加些力量时也可以用,但一般的不能用。因为这只能吓敌人,打敌人就不行,这时不是靠增加兵力来解决问题,而是靠增加时间,侦察好组织好来解决问题。故第一梯队未奏效时,第二梯队不要上去,只有在第一梯队已奏效或已有把握奏效时才用。 为了避免一冲主义,还要增加两个新的战术概念:一个是开进,一个是展开。这在过去的战斗上都有的,但在我们的战斗中却很少用。现在打堂堂正正的仗,打大的运动战和攻坚战,都要实行开进和展开,经过开进才展开,展开之后再打。开进就是由行军队形变为战斗队形时所要经过的一个集结,集结的范围以一个师或团或营或连为单位,要视战斗的大小而定。这种集结就是要把后面的队伍拿上来,不要使他掉得太远,用的时候赶不上。在敌人炮火打不到的地方集结一下,然后根据部署展开,展开好了才打。这在战略上叫集中,战役上叫开进,战斗上叫集结。集结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侦察准备,并使后面和前面接上气。经过开进后展开,布置好了主攻、助攻,三面四面同时开始攻击,而不是先到的先打,后到的后打,以致被敌人各个击破。这本是常用的战术,但由于我们打游击打惯了,所以现在又把这个老办法提出来,以避免打莽撞仗和一冲主义。但集结的部队应在一定地区分散隐蔽,不能太拥挤。 不能打急了,也要看情况,我们曾经提出过三种情况下三种不同的打法,一种是敌人守,一种是敌人要退未退,一种是敌人退,为了不致于乱用,提出这三种基本不同的情况。如果敌人守,就要经过正式的准备,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后再打;如果敌人要退未退,我们准备好了再打,敌人会跑掉,不准备就打,又会被碰下来,这时应先将敌人围起来,围而不攻,或围而小攻,用一部分和他打,抓住他,使他走不脱,然后准备好再打;如果敌人退,就要猛追,这时不等命令,不准备就是合乎战术,准备了反而不合乎战术,不要怕部队少,也不要怕情况不清楚,追就是了,当然,战役指挥员应该组织有计划的追击。所以不要打急了,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运用,不是一切情况都一样的用。  不但要注意慢,还要注意慢的思想与其他方面快的思想不可分离的结合,没有其他方面的快,是绝对不行的。所谓其他方面,是指攻击准备方面,准备工作进行要快,不要疲沓,突破以后,扩张战果要快。在纵深战斗中,象长春这样大的城市,敌人只有三十八师、一八二师两个主力师,如果扩张战果快,向敌人后面插的快,跟踪追击快,就可以把敌人搞乱,而且越搞越乱,这时就要抓紧时机,不顾一切,猛烈追击。每个战斗后期一定要快,不要怕痛怕痒,顾前顾后,运动战和攻坚战有很大不同,完全是两套。城市攻坚的战斗也与野外攻坚战不同,城市攻坚是几十个乃至几百个小战斗同时进行,兵力更多分散,而野外攻坚比较集中,野外运动战要用三猛战术,特点就是猛,队形也比较密,而城市战斗则稳得多,队形也分散。野外战场敌我的调动变化都很快,需要很快的动作来应付,不能太慢。城市战斗虽然要稳,但也需要快,结束战斗越快对我越有利。因为在敌人火力下的时间越短,伤亡越小,也越容易抽出兵力打敌增援。我们提出慢也正是为了快,因为准备不充分势必要打第二次,以致第五次,准备充分了,就一定打得快。慢是打到快的最好办法,如果采取莽撞的办法,反而会更慢。 无论攻坚或野战,怎样才能快呢?快不是很快把队伍堆到敌人面前,也不是部队行军一定要跑步。我们通常以为快就是跑得快,当然有时为了抓住敌人,需要跑得快些,但军事上的快,主要是: (一)指挥员组织战斗组织得好。战斗员再跑得快,如果指挥员组织得不好,也没有用,反而增加了部队的疲劳,结果还是慢。凡是搞乱了的,都是指挥员的责任,不能怪战斗员,这是指挥员没有思考。“快”不只是要战斗员腿快,而是要指挥员考虑周密,有预见,第二部的问题于第一步未走之前已准备好了,第三步的问题在第二步未走之前已经准备好了,一场一场的象演戏一样的演出来。如果过了第一步才想第二步,没预见,因而也没有预备,什么都来不及,结果一定搞慢了。 (二)指挥员下决心要充分考虑,下了决心后不要轻易变动。指挥员决心一变动,下面就忙得不得了,耽误时间好多。 (三)司令部工作要作好,情报要及时,电报能及时发出去,电线能很快地架好,通信联络要搞好。(四)走路走得快也需要,不要怕疲劳而累死人,因为疲劳了而累死人总比慢了而受伤亡损失要小得多。冬季作战向巨流河前进时累死了个别人,但不要怕,要忍一口气,咬紧牙关赶路,这时吃一点亏是有很大价值的,怕吃苦,怕走路,反会牺牲更大。走得快,走得多,也是快的一方面,而且是不可少的一方面。但“快”主要是前面三点,不要以为“快”就是跑,常常部队跑得满头大汗,而指挥员还没有准备好,使部队到达后,还要等很长时间。二、其次讲一讲“队形不要太密了” 队形不要太密了,队伍不要用得太多了,这主要是指城市战斗,野战中队形可以密些,但三三制队形还是适用的。巷战在战术上是列为特殊战斗的,它的部署动作是另外一套,无论那个国家都是把巷战作为另外一课。巷战中小的战斗很多,每个战斗参加的人数也不能多,因为地形限制,容不下,街道左右相隔只有那么宽,中间是直的,正面可以射击很远。兵力多了容不下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不需要那么多兵力,因为敌人也摆不了几个人,我们用不多的部队就可以打过敌人。这种战斗不是靠人多猛冲,而是靠火力、技术、爆炸,把敌人的工事摧毁震坍。我们人多了,敌人随便一颗炮弹都可以打到我们,虽然把敌人解决了,自己伤亡也太大,不合算,就是胜利了,失掉了战斗力,不能最后打到底。而且在很狭窄的地区,人多了,大家拥挤,彼此不能利用地形,不能发扬火力,彼此推卸责任,情况紧张时容易混乱,不好掌握,妨碍指挥。城市战斗是很多小部队的小战斗同时进行的,是很多路的战斗。小到怎样的限度呢?大概一条街只能容一个营,过去我们没有这个经验,现在已经从经验中发现了这一点,所以大概可以这样确定。前些日子发的电报,也是要求每个营要打一条街。但这一个营不是全部进入战斗,一个战斗一般的是一个连,也许是两个排。三个排或四个排,战斗单位就是这样大。这一个连里面还分为几个小单位,我们根据大家的经验,提出“四组一队”。四组即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火力组人数不等,但也有限制,火器多了没法摆。火力组除了连以上的火力外,还可以配属以团或师的炮兵甚至配属坦克。突击组大概是一个排。爆破组是一个班或两个班。其余用不上的都是支援组,担任扩张战果。提出四组一队主要是提醒大家,突击连队要分工,小组互相掩护,互相配合。至于实际运用,应根据具体目标。同志们提出三个组、五个组,也有将机枪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战斗班的,我想今后也可能会不一样的,例如有的部队没有支援组,有的部队有担架组、投弹组等。但起码要有火力组、爆破组、突击组,是否要架梯组,要看有无外壕,是否要怕围子、上房子等。各部队在实际战斗中可不受四个组的限制,根据不同的目标临时确定,灵活运用。组数人数的多少可以变动,这种分组方法不是建制,而是战斗区分,主要是攻坚用的。 战斗单位的兵力是一个连左右,两个排到四个排,而到前面进行爆破时,只能用一个人或两个人,其余的人则将敌人的火力和枪眼封锁起来。爆破之后冲击时,也只一两个班的人,所以并不是很多的人进行战斗。要描绘这种战斗情形 ,就是先用激烈的火力将敌人枪眼封锁起来,一两个爆炸员上去爆炸,接着即进行连续爆炸,以爆炸掩护爆炸,爆炸员来回穿梭,这个回来那个上去,战场上起很大的震动,烟雾沉沉,趁敌人不敢抬头,突击组一上去就投弹,接着刺刀和机枪跟上去。这样,如组织得好,配合得好,就能无坚不摧,所以我说有信心,横竖能打胜仗。这种战斗,实质上是小部队战斗,积小胜为大胜的爆炸战。野战靠炮火,打前沿非有炮不可,但巷战中起骨干作用的是爆破,靠爆破来开辟道路,其他都是配合的。因此,我们的部队应成为爆炸军。将来我们打到关里去,天津、北平、太原等都会叫我们打,也都是这样的打法。因此,我们要锻炼成一支攻城大军、爆炸大军,部队统统学会爆炸,无论怎样坚固的工事都能粉碎,让敌人“坐飞机”。 纵深战斗本质上是小部队的战斗,是各自为战的战斗。要使这些小部队有力量,不是随便抽出来就行,必须加强他的火力,加强指挥,加强质量,给他以足够的时间。小部队是难以完成任务的,但又只能用这样的小部队,所以就必须加强。加强火力就要增加炮,加强指挥就要营团干部到连上去帮助指挥,帮助考虑问题。这样虽是个小部队,而是个精干的加强了的部队,是有配合的。有时配合的部队大大多于直接战斗的部队,有时也不全是如此,从间接看是多于直接战斗部队的。 究竟小到什么程度?我们还得研究,已经得出的一条,是一道街一个营,每个战斗单位是两个排到四个排。但到底与敌人的兵力有什么具体的比例,还未得出可靠的标准数字。运动战中我们与敌是四比一,攻坚战中整个来说是五比一,或六比一,但具体的战斗是几比几还不能确定。今年四平打大红楼,敌人一个团千余人,我们也是一个团千余人,也有一个班解决敌人一个连的,但这都是特殊情况,不能作为标准。我想,火力可能优于敌人好几倍,而突击力量不一定要比敌人多,巷战中就是一两个人,三三制小组,或一个连的活动。因此,在战斗作风上尽量要求“独胆”,大城市巷战特别需要,要成为大的攻城军,就要特别注意培养这种独胆的特长,少数人敢于突击,敢于插到敌人里面去,敢于打敌人的反冲击。过去我们的传统,从游击战到运动战,总是集中兵力,特点是人多,独胆的作风还未培养出来,独胆的搞法就不会搞,只有少数部队如三师、十七师等还可以用少数人偷着摸着去打,去使用爆炸,但用少数人抵抗敌人反冲击的例子还未发现过。我们应当有意识的在部队中造成这种独胆的信心和作风,使每个战斗员,每个班、排、连、营,都敢于独立的进攻,和抵抗住敌人的反冲击,所有的指战员都要锻炼。敌人也不多,是可以战胜的。巷战中,一个楼房上有一两挺机枪就可以堵住敌人,抵抗敌人的反冲击,使他过不来。如果我们养成了这种独胆的战斗作风,敌人的反冲击越多越好,趁敌人离开工事而消灭他,大量杀伤他,并利用这个机会打过去发展战斗。如独胆不够,未成为作风和信心,少数人就攻不上去,敌人来一个反冲击,就会被敌人打出来,或者发起谣风,被敌人搞乱。因此,每个营连进攻时,都应准备打垮敌人几次连续的反冲击,打退一次不算回事,起码要打退三次到五次。每个战斗都要有具体的反冲击准备,前面部队占领必要的工事和制高点,后面部队就要堵塞某些路口,使敌人不能出来,有时可故意让出某些路口,让敌人进来,截断退路而后消灭之。攻击敌人和打敌人反冲击在攻坚战斗中是要同时进行的,不要认为城市战斗只有进攻战斗,每次进攻均有另外一种战斗进行,因此每个进攻都要布置打反冲击。进攻打反冲击都是靠小部队进行,不能依靠纵队和师的指挥,每个纵队有七、八个战斗同时进行,每个师也有五、六个战斗同时进行,无法指挥得那么具体,这就要靠平时的战术教育和政治工作,战时上面对下面的帮助是要的,主要还是靠下面指挥员的机动,靠全体战斗员的独胆。在部队中要多多表扬、多多提倡独胆作风,多宣传独立解决战斗的战例,平时培养教育,战斗中不断锻炼,所有的干部,特别是营连长,都要相信小部队能解决战斗,建立这个信心。如果只靠部队多,就会缺乏勇气不敢大胆的干,不相信小部队能解决问题,老想到叫后面多上来些部队,也势必会将第二梯队过早的拥上去,因而队形密集、混乱、没有指挥,互相的推诿责任。在部队中培养独胆,建立小部队能解决战斗的信心,就可避免习惯于随便把大部队拥上去的缺点,这是与野外运动战不同的,野外运动战兵力不能这样分散,必须前头小后面大,突破后一冲过去,就像潮水一样,势不可挡,那完全是另一套了。三、讲讲切断敌人后路的问题巷战中一点两面的运用,两面即切断敌人的后路。不切断敌人的后路,便会形成平推,花了很大力量结果敌人跑了,而且敌人后面安全,敢于坚决抵抗,使我们正面发展也迟缓。为了使敌人跑不了,战斗发展快,一定要切断敌人退路,先切断,后攻击,实在无法切断时,才一面攻击,一面切断,一般的均应做到先切断后攻击。巷战中主要不是靠追击,象野战一样,因为一追敌人就逃到后面工事里去了,可以继续抵抗,就不好消灭他。所以主要靠实现切断。但是否取消了追击?没有,当敌人垮的时候,还是要追击,不是拿大部队追击,而是以小部队加强火力,跟踪追击,使敌人不能进地堡工事,或是和敌人搞到一起,使他不能开火。要切断敌人后路并不是容易的事,需要不怕敌人侧射,不怕自己后路被切断,大胆插到敌人后面去钻空子,钻到敌人后面房子或工事里去,在工事里面守起来。每个大小战斗,我们一个营一个连,打敌人一个营一个连,或一个地堡,都要尽量做到先包围切断后攻击,因此就要提倡大胆,不怕侧射,如顾虑自己后路被切断,就不能大胆,就难于消灭敌人,就会白打一场。 向敌人后面插是用主力去呢,还是用非主力去?野战中一般尽量用主力去。但在巷战中却不能机械运用,巷战中拿主力插对我不利,地形限制,火力展不开;插到后面去是为了切断敌人退路,堵住敌人,是助攻,是配合,所以不必用主力。而是用少数精干的兵力插到敌人后面去,守住工事,打退敌人反击,配合主力在正面或侧面攻击,这是每个营的作战的战术动作。当然在战役部署上也必须造成分割敌人部署,至少是两个钳子分进合击,一个纵队由东往西,一个纵队由西往东,两个钳子会合起来,在战役上来一个大分割。或者一路由东向西,一路由南向北,打一个对角(直角),先包围敌人一个师或两个师将其消灭。有时也可用三个、四个、五个或六个师并列攻击,在这一片里面都有我们的队伍,这个纵队打三、五条街,那个纵队打三、五条街,将中间敌人包围起来。或是两、三个师打一片,几十条街内都有我们的队伍,但并不是完全联结的,可能四、五条街没我们队伍,把敌人孤立起来。这样,每条街有个把营,有的兵力火力强大,有的比较薄弱,有的前进,有的不前进,遇到硬的不前进把敌人箝制住,找弱的地方前进,并进而不齐头。这一切断敌人的原则,在战役、战术、战斗上都要实行,这也是各级指挥员共同使用的原则,如为了两个部队会合,形成大的包围,或者为了配合整个行动,虽然局部未切断,但从整个战役看仍是切断敌人,如果在一个地区上一定要等着切断以后再前进,就不能与整个的行动很好的配合。对于纵深战斗,我主要的就讲这三点,在我们其他条件都已具备的情况下,特别要抓紧这三点,要在纵深战斗中普遍的运用,这是最主要的。只要抓住第一点,总能打下来;抓住第二点,打下来一定合算;抓住第三点,总能捉一部分俘虏。四、纵深战斗中许多其他的问题 (一)战斗分界线与守界不守界的问题  纵深战斗中一定要有分界线,否则就没有确定的任务,容易混乱。要划分分界线,就要遵守分界线。是否可以不遵守分界线?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不遵守。比如有时自己地区没有好的火力阵地,要找侧射阵地,就要越界到友邻地区;有时从自己正面无法绕到敌人侧后,也借助友邻绕过去;自己地区不能发展,友邻地区发展很快,帮助友邻发展,也要越界;友邻发展遇到困难,需要援助或者侧射敌人,也要越界。所以分界线要守,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不守。这一原则,在书本上和我们的经验中都证明是对的。但越界应尽可能实现联络,尽可能取得同意。但在情况不许可时,也不必等待同意。不许越界的好处是不乱,而缺点就很多,遇到上述情况就无法解决。不守界是有点乱,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很自然的现象。纵深战斗中的乱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特别在敌人溃退时,我们乘胜扩张战果,乱是必然的。因此要看到乱的可能性。要尽量避免乱,但也不能因避免乱而妨碍扩张战果,扩张战果是主要的。 (二)对付敌反冲击的问题  前面已经降到纵深战斗中一定要估计到敌人的反冲击,要把我们的部署建立在打敌反冲击的基础上,有步骤、有准备,在每个攻击的同时,都要准备一部分兵力和干部布置打敌反冲击。打反冲击主要靠部队的沉着,火力展开,进入工事,等敌人越近越好,在迫近时,很沉着的突然开火(不要开火过早),打得敌人无处隐蔽,乱七八糟,然后向敌进行反冲击。如果开火太早,敌不敢以密集队形冲,我们浪费了许多子弹,还打不死多少敌人,要战斗员学会这种机智与沉着。向敌人反冲击时,不应由正面出击,而应在侧后出击,使敌人反冲击部队不能回去,切断敌人,出敌不意,一般火力可以在正面阻击,部队总在侧翼。在掩护我部队攻击防敌反冲击时,第二梯队应负责堵塞某些道路,但对我有利时,也可以让出某些路口,布置一个口袋,让敌人钻进来,再消灭他。我们要学会两种消灭敌人的手段:一种是用攻击消灭敌人;一种是在打反冲击时消灭敌人。要把打反冲击有意识的当作主动消灭敌人的手段运用,而不是只当作消极的掩护攻击手段运用。因此,我们不但要善于组织漂亮的进攻,而且要善于组织漂亮的打敌反冲击。敌人反冲击我们应当欢迎,让他来,如果害怕敌人反冲击,我们进攻时就会被动,就有顾虑,应当完全不把它当成被动看,应当从思想上准备上转变一下。以后进攻大城市,每个部队都要准备对付敌人多次反冲击,并在打反冲击中消灭敌人。 (三)加强下级的指挥  城市攻坚战,巷战,基本上是小部队大胆的独立作战,靠小部队的机动独立和勇敢。各级指挥员都要加强下面的指挥,检查、督促、帮助,不能让下面自流、消极发展,防止打滑头仗。各级指挥员应尽量前进,师到团的位置,团到营的位置,营到连的位置,运动战中如此,纵深战斗中更要如此。 (四)重视土工作  大城市攻坚战决不是一两天能够解决的,至少也要十天半个月,因此,必须作工事,挖单人掩体,挖交通沟。工事要作在房子外面,以防止房子起火。作工事要耐心,积极勤快,无论外围前沿、纵深战斗,都要作工事。北方的土质是很好挖的,前面挖了工事,后面部队可以利用,并且继续挖,这样越到后期伤亡就会越小。时间越长,并不可怕,每个纵队都要挖掩体,这样才可大大减少伤亡。在这方面国民党军队比我们注意,我们部队向无这一习惯,如果在部队中好好发动一下,工事会比国民党军队作得更好。要反对打懒仗,历次作战事实证明,凡是注意挖工事的伤亡就小,占了便宜,不愿意挖的就大大吃了亏。这次作战及今后的攻坚战,都要注意这个问题。 (五)部队换班问题   大城市攻坚战,一个城市周围百把里,直径十多里,靠一个部队打到底是不行的,因此确定要换班,实行“车轮战法”。一个部队打两、三天疲劳了就要休息一下,另一个部队越过去,前面部队打,后面部队就进行政治动员、学习战术、挖工事、准备器材。突破以后,口子撕开二、三百米便不再撕了,应一直往前打,要每路都打到底。必须要换班,否则部队打疲劳了,要他坚持也无物质基础了,虽然好像仍在打敌人,实际上是挨敌人的打,如果一休息整理,不能打的又能打了。所以换班的思想是确定的,实现就要准备换班,计算换班的时间,这是与野战不同的,也是大家经验证明了的。每个纵队、每个师的正面展开多宽,就要根据换班的思想和打到底的思想来确定。要做到日夜攻击也需要换班,不换班就不能日夜攻击,解决战斗的时间就要拖长。(六)注意节省弹药  大城市攻坚战,要注意节省子弹、炮弹、手榴弹和炸药,不然打到后来,没有子弹,没有炸药,就不能维持到底。战斗开始,往往是有许多子弹、手榴弹不必要打的。这是一个管理教育问题,也是个战术问题。(七)防止发洋财   纵深战斗中进入房子,容易发生发洋财的思想,这不仅破坏城市政策、违犯纪律,而且妨害战斗的积极性,遇到敌人的反冲击,就会被敌人赶出来,非常危险。为了占这个小便宜,不知吃了多少亏,流了多少冤枉血,这些小便宜用性命换太不值得。今后必须注意,这不仅是政策问题,也是战术问题。 (八)注意政治工作  纵深战斗中要注意政治工作。和敌人搞得很近时,组织喊话,送信,争取敌人投降。对自己部队应将胜利消息和经验及时传播。在进攻每个战斗核心永久工事时,除很严密的侦察外,还要发动大家想办法,克服困难,研究如何进攻敌人工事,如何组织火力等。  (九)纵深战斗中炮兵是否进城  纵深战斗中炮兵是否要进城?回答是要进城,而且必须确定要进城。进城干什么?摧毁坚固的工事,打毁高大的楼房,制压敌人火力,使敌人炮兵不能开火,或少开火,或远开火,掩护我主力前进。这是很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在主攻方向保持我们的攻击。炮兵进城是有危险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要从胜利中补偿这个损失,得的总比失的多,应当不要怕。 (十)第二梯队与前面的距离问题  纵深战斗中第二梯队到底隔前面多远?太远了,前面发展接不上气,太近了,又挨敌人炮火,一般的应在敌人打我第一梯队的炮火打不到的地方。如系敌人专打我第二梯队的炮火,那是不可避免的伤亡。我二、三梯队在敌人打第一梯队有效炮火的后面,应采取疏散的办法,作工事的办法,伤亡就会减少,要想完全没有伤亡也是不可能的。要估计到换班的时间,不要摆得太远,也不要摆得太近都拥到前面,只要能接上气就行。如两天才换班的部队,可以隔五里路没有问题。完全远完全近都是不行的,或者大部分摆远一些,小部分摆近一些,这样既能接得上气,又不至于疲劳和受敌炮火杀伤。 (十一)通信联络  现在可以规定一条,就是战斗结束前一概禁止收电话线,否则就是破坏战斗纪律。还要向所有人员特别是电话员交代清楚,电话联络尽量组织双线,防止被打断。哨音、旗子、路标等都可搞,同志们已经发明使用的司号员设司号站,用灯火等也是很好的办法,应很好的在部队中组织利用。同时,还要尽量使用无线电话。纵深战斗容易乱,但通信联络搞好了,可以减少乱。 (十二)加强近战炮火  纵深战斗要特别加强近战炮火。我军整个是攻城军,装备大家都很满意,军工部应向这个方向发展,也必须向这个方向发展。各部队应尽量缴获、装备、训练六零炮和迫击炮,前面的尖刀连要特别加强这些炮火。此外梯子、竿子、麻袋、工作器具等准备,都要适合巷战中具体情况的需要,每个战斗尽量预先估计,做到有准备。 (十三)战斗中的团结问题  纵深战斗还要注意团结问题。四平、鞍山、公主屯等战斗都发生了不团结的现象。有关分界线的问题已经提出来了,恐怕实际上主要是争胜利品、搞枪支、争俘虏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注意。这个账算不清楚,也不可能,也不需要。大家要看到战胜敌人需要团结,依靠配合,团结问题比具体的胜利品问题要大得多。一切胜利都要看作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不要以为胜利都是自己的。当然在战斗中有些部队打得积极顽强,打得好,起的作用大,但也不要看成完全是自己的功劳。因此,对这个问题要采取互相让步的办法,谁缴的胜利品当然是谁的,有些胜利分不清是谁的,可作为共同缴获,如仓库、银行等,如果发生了争执,各级指挥员都要负责,那个采取让步的态度那个就是正确的,特别是各级政委、政治部要负责解决这个问题,要识大体。平时教育也要把团结问题看得很重,行军住房子也要注意团结,应当照顾旁人,宁可让自己吃一点亏。互相照顾的思想应当提倡,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思想应当戒除。这样的问题已经发生了,今后还可能再发生,应采取共同缴获互相让步的办法来解决。 五、现在再来讲突破问题 (一)突破口选择在什么地方  有的主张选强的地方,因为强的地方打下以后,其他也就不成问题了;有的主张选弱的地方,先打下弱的再打强的。到底选择在什么地方呢?  去年双城会议也提出了这个问题,并作了解答,但是到现在思想上并没有同意。按照一般的原则,选突破口不是选强的而是选弱的,书本上是这样写,过去我们经验也是如此。要选择敌人的结合部,突出部,敌人战斗力弱的地方,我火力容易发扬而敌人火力不能发扬的地方,敌人的侧面和后面,这些都是敌人薄弱的地方。找突破口就要找敌人弱的部队、弱的目标,不是要我们找硬的打。也有些部队从强的地方打了进去的,这是由于某一次战斗,我们力量占绝对优势,或某种原因造成的,但不能就把这个局部的、特殊的经验普遍化、原则化,而主张选择强的地方打。选择弱的地方打的思想,现在许多人还未确定起来。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告诉我们,不是选择强的,而是选择弱的地方打。 究竟找什么样的弱的地方打呢?弱的地方有三种:第一种是很容易搞下来的,但搞下来不容易发展,它与敌人主要的致命部署无关。这样的弱点没有价值,我们不要选择它。第二种弱点是与敌人强的枢纽的地方联系的,这种弱点夺取之后,强的就好打了。敌人防御配备是很复杂的,是有机的结构,互相联系,强的地方之所以强是由于有别的许多弱点配合辅助,如打下一个弱点,强的地方就减弱或不强甚至变为弱点。所以夺取弱的地方,就使我们更便于打敌人强的地方。第三种弱点是与敌人要害结合在一起的,成为统一的东西,它既是弱点,又是敌人最重要的地方,有这种弱点打就最好。例如在山地的城市,在山脚上或山坡上,山又拖延很远,敌人的工事在山上,占领了工事就等于占领了全城。工事虽然很强,但我们只要占领了山顶即可居高临下,这种弱点是最好的,但通常是最少的。三种弱点,最好打第三种;第三种没有,打第二种;实在第二、第三种都没有,才打第一种。第三种山地较多,平原地很少(当然也可能有)。通常遇到的是第二种弱点,这种弱点与强点分离而又有联系,应该首先夺取弱点,以便夺取强点,夺取了弱点就可解决战斗。所以整个战斗开口子的地方,并不是强点,而是进过弱点去打强点。在战斗侦察中,应发现敌人要害和弱点。每个突破口应该包含有两种性质,它本身现实性上是弱点,但经过它又便于打强点。总之一句话,突破口应选择弱点,但无用的弱点不用它,太没出息。在特殊情况下,也有直接脱去强点的。例如我们占压倒的优势,或者有内应,或者有特殊的火器,可以一个袭击将敌要害夺取下来。然而,这总是特殊的情况,特殊的要与一般的区别开来,思想才有准头,才有重心。 强点和弱点也不是固定的,不能片面单从敌人方面看,还要从我们自己的情况配合起来看。敌人原来的情况是强的,加上我们的条件也可能变为弱点;在战斗过程中,强弱也是可能变动的,原来是强的,打掉了它的爪牙手脚,强的就会变成弱的。  把先突破强点作为通常的思想,是不正确的,是违反一切战术原则的,也违反各个击破的原则。首先打强的,啃不下来,影响士气,再打弱的而弱变成了强的,原来强的就变成了更强的。  如果先从本身弱而又能影响强的地方打,我们始终以强击弱,以劣势打优势。也有很多时候,虽是敌人很强的地方,但与整个战斗无大关系,是孤立的,也可以不理它,等把其余的地方吃掉,战斗仍然可以解决。  关于选择弱点突破,还有一个道理,就是如果先打强的打不开,敌人就会把别处的兵力火力都调过来,集中对付我们。我们不突则已,一突必须要突下来,不然,再打就困难了。因此,只有先突弱点才有把握。 中国有句话:“擒贼先擒王”,这是与我们的军事思想相违背的,他是不合乎事实的,比如蒋介石是贼之王,但不消灭他的军队怎么能抓住他呢!当敌人的厉害还存在时,抓了“王”也不顶事,敌人一个师,只把师长打死或捉到,部队仍然可以作战,所以主要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能首先夺取敌人指挥阵地,当然是好的,但未消灭有生力量,也是不可能的。只有特殊情况,如西安事变,才是先擒王,但这是偶然的事情,现在是正规作战,怎么能一下就把敌人司令部打下来呢!这句话容易引起我们思想上的谬误,这种思想运用在我们选择突破口上很不好的。 为了说明到底打强点还是弱点,还得从毛主席那里找思想根据,看看毛主席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毛主席说:“攻击点选在敌人阵地的某一翼,而那里正是敌人的薄弱部,突击因而成功,这叫做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指挥员的侦察、判断和决心,和敌人及其配置的实在情形相符合。如果攻击点选在另一翼,或中央,结果正碰在敌人的钉子上,攻不进去,就叫做不相符合。”这是毛主席的思想。也就是说,要从敌人要害的地方找其弱点,找其防御差而又与要害相联的弱点突破。我们各部队实际作战的经验,经过的情形各不相同,因而思想上也不相同。有的主张向强的地方攻,有的主张向弱的地方攻。虽然有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一下把敌人的要害的地方拿下来,但这种事情不是经常可以碰到的。敌人的要害周围通常是有许多“卫星”保卫着它,而我们通常也只是相对的优势。如果用我们正规军去打土匪队伍,主要是包围问题,不让他跑掉就行了,突破口选在那里都无关系,但打敌人的正规军,正正堂堂的战争,这样搞是不行的。 突破口的选择是以步兵为主,还是以炮兵为主?过去没有炮兵时,是以步兵为主,现在有了炮兵,敌人工事又坚固,所以要以炮兵为主。炮能够无坚不摧,阵地的选择,也要以炮能发挥火力为标准。假如夜间战斗则以步兵为主,因炮兵在夜间受到许多影响。 (二)到底开几个突破口   到底开几个突破口?大的战斗与小的战斗不同,大战斗应多些,愈小的战斗也就愈少些。攻坚战与运动战不同,运动战突破口可以少些,而城市攻坚战的突破口必然要大大多余运动战。城市战斗是特殊战斗,每条街只能容那么多人,路数一定多余运动战,如果把运动战的突破路数的办法,运用于攻坚战,一定是错误,如拿城市突破路数用于运动战,也一定是错误,或把小战斗的突破路数用于大战斗,也一定不行,因为条件不同了。但无论什么战斗都有一个基本的共同原则,就是都要有重点,但具体的作法有不同,城市攻坚战如果突破口过少,二、三梯队的兵力用不开,便会被敌人各个击破。这是纵深性的各个击破,而且发展慢,不能分割敌人,不能把敌人兵力火力分散,而能够集中力量来对付我们集中的兵力。如突破口太多,又会没有后劲打不到底,分散了自己的力量,每路都不能贯彻下去,就会被敌人横广性的各个击破。在战斗中间最主要的是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而应争取各个击破敌人。毛主席无论在军事上,政治上,战略战术上有个贯彻到底的原则,就是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统一战线就是集中力量打击一个敌人,而不是同时打击许多敌人。在土改中先搞大地主,再搞一般地主,然后搞富农,也是运用这个原则。战略上也是从敌人几路中选一路打,而且选弱的一路打,不是选强的一路打。因此,各个击破是我们思想上一个根本政策与根本办法。要各个击破敌人,同时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各个击破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纵深性的各个击破,一个是横广性的各个击破,还有一种是互相配合不好,这里打那里不打,在时间上被敌人各个击破,这都是我们应该避免而要用来对付敌人的。口子开得太多或太少,都容易为敌人各个击破。那么究竟开多少合适呢?这要看敌我双方力量的具体对比,由指挥员根据当时具体情况研究规定。这里不可能规定开多少的,就是规定出来,也一定不适合的。一般的说,有纵深战斗可打的仗,至少要有两个突破口才便于分割敌人,也可以有三、四、五、六、七、八个口子,如果没有纵深战斗可打的仗,有时可开很多口,有时只开一个口,一直打下去就可以把敌人打垮,这种情形主要是靠追击,而不是靠分割。 突破口的多少是根据炮兵还是根据步兵?在无炮的条件下是根据步兵的,现在已经有了炮兵,而且打城市势必要炮兵参加,因此就要根据步兵和炮兵。在同一时间内开多少突破口,主要是根据炮兵,其次是根据步兵。所谓主要是根据炮兵,不等于只根据炮兵,在整个战斗过程中开多少口,则要根据步兵有多少力量,开多少口子,根据炮兵就错了。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因为炮兵可以转移位置,今天在这里开口,明天在那里开口,如主要根据炮兵就可以开很多口子,所以就整个战斗来说,归根结底还是要根据步兵来决定突破口的多少。究竟开多少呢?还要根据每一路线或主要的几路是否能够打到底来决定,至少要有两路、三路能一直打到底。如果其他记录不能打到底,都插了个刀尖子,互相不能会面,结果就会在里面嵌住出不来,因此必须保证两、三路能打到底,其他打不到底的也可以接出来,这就是决定开多少口子、分几路进去的着眼点。路数可能分为八路,只要保证有两、三路贯彻到底,其他几路起牵制作用,也可以消灭敌人。 至于应该有几面,总共是四面,至少要打两面,兵力多时可以打三面四面。一面上开几个口子那就不一定,或者开一个,或者开两个、三个、四个。无论多少面多少路,在一定的时间内总要有一路是最主要的,四面中也应有一路是主要的,这也是集中力量各个击破的办法。这一条道理,毛主席早就有指示,反对军事上的平均主义,他说“照我的意见,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我不反对作战方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应有一个。”毛主席在政治上也运用这个原则,一九四三年《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指示中说:“在任何一个地区内,不能同时有许多中心工作,在一定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中心工作,辅以别的第二位、第三位的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政治上可以用,在军事上也可以用。因此,总要有一路成为一个拳头,这一路是强的部队,有强的指挥,强的火力,打敌人最弱而又是最关紧要的地方,三面四面之中有最主要的一路,打运动战尤应如此。巷战虽然是特殊战斗,也同样可以采取这个原则。去年双城会议上检讨过去打仗吃亏的地方,就是兵力分散,口子打大了。如果能够集中兵力,没有那个地方打不开的。 对大城市是采取多面攻击,多点突破,但应保持主要的一点。如三路是主要的,还应保持是主要的,两路之中还有一路是最主要的。要反对平均主义,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采取平均主义。这不是很奇怪很矛盾吗?我是很主张有重点的,而且是根据毛主席思想来的,但也主张平均主义,这也是有根据的,例如我们正规军一个团进攻土匪队伍一个营,我们就平均分三路进攻,路路都是主力,每一路都把敌人打垮。如拿一个师去打,三个团分三路去打,或九个营分九路去打都可以。像这样的情形都可以实行平均主义,如果还要靠集中重点,就不合乎战术了。所以不是绝对反对平均主义。但这只是说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用,而不是在一般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在抗战中日本人对我们采取两种战术,一种是牛刀子战术,就是重点进攻;一种是拉网战术,对我们力量弱的地区,日本人就用平均力量进攻(网中也可能有重点)。我们有些人把日本人的拉网战术搬来用于今天的战争,就吃了亏,他们忘记了日本人还有一个牛刀子战术。在特殊情况下,肯定使用平均主义,再用集中主义,就是错的,使用平均兵力,就合乎战术,但应区别这是特殊情形,不是一般情形。(三)突破后的发展 前沿突破后的发展方法与纵深突破后的发展方法不同,应有区别,前沿是一种打法,纵深又是一种打法。打弱的部队与打强的部队突破后的发展方法不同,运动战与攻坚战突破后的发展方法也不同。运动战突破后的发展主要是向中间、向敌人的深后方打,两侧顾虑较少,打弱的部队时两侧及反冲击的顾虑也很少,主要向中间打,其纵深战斗突破后也主要是向里面发展。攻坚战前沿战斗而又是强的敌人,突破后就不能一直向中间发展,开始应向两侧撕开和巩固突破口。这时敌人都企图用迅速的反冲击把我们打出去,只有胆小而弱的敌人才不敢来反冲击,我们为了防止两侧封锁,就要对付敌人的反冲击。因此,我先头营突破后第一等重要的事情,就是巩固现有的突破口,其次是向两侧扩展,再其次是尽量向中间发展,而不是一突破之后就无顾虑的向纵深追击。如果敌人垮的一塌糊涂,虽然是前沿战斗,当然要向前面追击敌人;如果敌人弱不能反冲击时,也应尽可能向里面冲。方法是没有一定的,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办法,但也是有一定的,即是在某种情况下,必须采取某种方法,而不能采取另一种方法。攻坚前沿战斗而又是强的敌人,第二梯队也是向两侧撕,就是撕开了也一定要继续撕,一方面向纵深攻击敌人,一方面向两侧钻。但钻到一定限度应当停止,不是无限度的,撕到一定限度,再撕就不好,否则口子调大了,兵力分散了,攻击面宽了。什么样的限度呢?一般撕到敌人两侧留下的火力据点,不能交叉,不危害我兵力运动及能够展开就差不多了。撕的过程中如发现敌人垮了,就分开一部分队伍去追击,不必用多的兵力,一般的说主要是保持撕开的口子,带部队展开后再前进。前沿突破后的发展就是如此。至于纵深发展,口子已经撕的差不多了,部队轮番前进采取“车轮战法”,前面一个营打了一两天,再用第二个营,二梯队超越到一梯队前面去,一梯队变为二梯队,互相换班,求得贯通,从贯通中分割消灭敌人。纵深战斗中虽然主要是向纵深发展,但在营的战斗单位中,也有向两侧发展的时候,每个具体战斗行动,常常形成一面向两侧发展,一面向纵深前进。比如第二连要到前面去,比如要从第一连的侧面插过去,而不是从第一连的中间插,从中间插就把第一连插乱了。所以不要因发展方向限制了每个战斗的具体动作,在纵深发展中向两侧发展也是许可的。 (四)并肩突击与攻击问题  并肩突击应当认为是个好办法,有什么好处呢? 一、力量雄厚,信心高,每个部队都有进取心,互相策励,对战斗发展有利。  二、并肩容易对付敌人反冲击。如果我们是单线,是一路,易受敌人夹击,敌人在前面一堵,两面一夹就夹住了。并肩就不怕,可减少反冲击的威胁。  三、并肩时这一路碰到敌人硬钉子,另一路可以绕过去抄敌后路,使敌人不能阻止我之发展。  同时,有时即令每一路都能顺利前进时,纵队也应有意识的指定几路不前进吸住敌人,让其他各路前进,抄到敌人后面去,包围敌人,而不要形成平推。  并肩使用的范围,各级都可以使用,打大城市可以两个纵队并肩突,师与师,团与团,营与营,连与连,均可并肩,排与排有时也可并肩,但在纵深战斗中,排多半不并肩。并肩不限于本建制的范围,与友邻部队也可以并肩,如一师展开一个团,和二师展开一个团并肩,不一定限于一个师的两个团并肩。攻坚战斗中,,多半团分为三个梯队,因为本团内各梯队换班容易,如别的团来换班则不熟悉。师可以将三个团分为三个梯队,或两个梯队,而纵队通常是三个师并列。这种并肩方法在主攻方向必然要用,在助攻方向也可以用,但并肩的程度可以小些。  并肩并不都是一条线齐头并进,一个可以正面不动,一个可以从侧面绕过去,要并肩不必齐头。可以齐头并进,也可以不齐头并进,有时又并肩又齐头,有时并肩而不齐头。并肩作战也不一定是两路,也可能是三路、四路……八路,中间几路的纵深可少于两侧几路,因两侧几路控制一定的预备队,对付敌人反冲击。如主攻方向在中间,中间的几路的纵深也可能拉得更长些,但这是为了换班,打到底,而不是为了打反冲击。并肩作战必须与对进夹击相配合,否则便会形成战役上的平推。战役部署一定要分成两面对进夹击,或分进合击,在敌人纵深会合。或者形成一个直角,消灭一块地区的敌人。每一路均可采取并肩,而战役上必须形成分割的形势,以分割敌人。(五)尖刀连的问题   我同意同志们的经验,准备两个尖刀连,防止卷刃的思想是很对的,甚至可以有三个尖刀连,否则临时准备不起来。准备了而又不卷刃当然更好,拿上去扩张战果也有用。 两个尖刀连同时用,还是先后用?这是个问题,同时用于一个地点或两个地点也是个问题。我想不论怎样用,只要能突破就行,这一点我是这样想的,还不能确定。如估计可能卷刃,地形又受限制,不能用两个连,可以前后用;如估计这个连不奏效,那个连奏效,也可以同时用,主要在于突破。至于突破口多宽是个小问题,不一定要六十米,四十米也可以,只要突破有一定宽度就好办了。如果能突破,用一个连也可以,不能突破,用两个连也是白搭。如果几个师并肩突击,恐怕就要开几个口子,口子太少,几个师从一个口子进是不行的,一个口子最多能进两个师,如果是四个师并肩,至少要开两个到三个口子。两个尖刀连可以开两个口子,相距一千米左右,具体的作法要根据当时的情况。 尖刀连的组织,可按照四组一队,但这只是原则,在攻坚战中可能更多或更少,尖刀连必须是加强连。  尖刀连打一个突破口要多少炮?五十门炮,在五百米的正面,打三十米宽,这个经验大体可以用,当然,将来可能有伸缩。其他,攻击时间问题,在现在有炮火等条件下,可以白天攻击,至少应下午打,一般的拂晓攻击为好。 (六)结束语  这次,我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纵深战斗,一个是突破。本来有很多问题可以研究的,但没有时间,在会议过程中,同志们互相交换经验中,许多问题已经讲清楚了。大家根据具体情形,讲得很深刻很生动,这是个很好的战术学习,要求同志们很好的学习战术。我所讲的这些,都是从同志们中学习来的,由于未亲自搞几次攻坚战,所以还很不成熟,它的完整性准确性是不够的,还需要今后不断的吸收经验,才比较好。遗漏了的,未能很好发挥的,也是有的,整理得很不够的。我所讲的主要是纵深战斗,因为今后作战,打外围打前沿只是少数部队参加,而纵深战斗是所有的部队要参加的。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