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波居士 ☀️摩诃般若波罗蜜

《一个证券分析师的醒悟》读书笔记

2017-11-30

修订版序 不断醒悟,暂离股市

PE(私募股权基金)。

从短期来看,股市基本上是一个零和游戏。如果你做短期,那就只能依靠比别人聪明或者幸运,赚其他股民的钱,因为公司的业务不能在短期有明显变化。但是,股市在中长期并非零和游戏。

短期投资就是想赚其他股民的钱;长期投资就是想分享上市公司在生意中赚的钱。

短期投资只需要研究股民,研究股票;而长期投资者才需要研究上市公司。

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比大多数人聪明,而实际上,我们就是大多数人。

短期投资者需要关注价值洼地,而长期投资者关注几年甚至几十年以后的结果,不需要太看中间的过程。

上市公司的董事们经常被迫赚钱,因为他们的买卖受到限制。

IPO(首次公开募股)是一场热闹,亏钱容易赚钱难。

做PE股权投资的人们跟做二级市场的人们相比,赢在了起跑线上。他们投资的企业也许能够上市,也许终究不能,所以他们一般被迫留足了空间,而二级市场的人们总是指望“见势不妙,撒腿便跑”,可是我们总是在还没有来得及跑掉之前,资金就不见了一大半。这时候,于心不甘,继续持有,于是我们就亏了更多。

最好不要作预测;如果你一定要作预测,那就只作长期的、模糊的和方向性的预测。预测几个月以后的物价、金价、铜价、汇价或者股价,实在是不明智的。

自序

投资靠知识,更靠心态和领悟。

投资(不管是证券投资,还是直接投资)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除了一些基本知识之外,靠的是经验和心态(英文是temperament)。

因为我逼迫自己做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所以我真的希望股市越跌越好。

如果股票大跌,我就可以在每个月拿到工资时,用低价买到更多的便宜股票。股市大涨反而让我很不开心。

从中长期来看,股市一定会涨的,因为实体经济会增长,公司的利润也会增长。就这么简单。但是这并不等于股市明年,或者后年,或者大后年会增长。

“股票分析”这个词实际上是有问题的。我们所需要的不是股票分析,而是企业分析。股票并没有太多好分析的,而从中长期来看,企业的基本面决定股票走势。股票只不过是一家企业的影子。有时候这个影子长,有时候这个影子短,但是,试图在影子上做太多文章是徒劳的。

我认为技术分析跟算命和看相没有太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对于数学家们所做的各种复杂的演算和技巧(套汇、套利、对冲,等等),我的兴趣大一些。但是,我不是那块料。

第一篇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扣除费用,股民作为一个群体,必然跑输大市。这是一个数学上无法挑战的定理或者不等式。

也有不少人明白这个道理,但过于自信和贪心。他们认为,虽然股民作为一个群体只能跑输大市,但自己有优越的智商、选股能力和心理素质,因此,必然能跑赢大市。我记得几年前某机构在美国作过一个样本很大的问卷调查,结果很有趣:19%的人确信自己属于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群体。

从中长期来看,持续炒股而成功的人是极少见的,其概率就像中六合彩一样低。

基民与散户相比,几乎同样愚蠢。基金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当然也只能跑输大市。作为一个整体,它们本身就是大市,怎能跑赢自己呢?除去买卖基金的费用,以及基金本身的各种费用,这个行业当然也只能跑输大市。

大家都知道基金经理和券商有发财的,可是发财的基民却很少听说过,伯格如是说。我突然想起一个例子,挖黄金的人不见得赚钱,但生产和销售铲子及铁锹的人可以大赚其钱。

基民们不要试图挑选好的基金,它们都是一回事。过去3年表现好,不代表未来3年表现也同样好。表现好坏只能事后才知道。与其说基金经理水平高,不如说他运气好,但是没有人能够总是碰上好运气。

伯格给普罗大众的建议是买指数基金,永不出售,让企业的中长期增长带给你资本增值和分红。试图选择一个最佳切入点是蠢人玩的游戏。

伯格建议大家投资于涵盖范围最广的指数基金,而且不要追逐带任何概念的指数基金,因为当一个概念开始走红的时候,往往也是价格偏高的时候,基民的进入正好中了埋伏。总之,股民和基民们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更聪明。

股民们经常犯的六大错误:

  • 过分看重一次性的利好或者利空。 真正有生命力的企业或者行业并不怕打压,只有坏公司和坏行业才需要扶持。
  • 过于看重名人效应。
  • 容易忘记企业的业务控制能力。
  • 喜欢忙碌的公司。 不断发行新股票、债券或者可转换债券。
  • 期望过高,反而导致回报率过低。理论上,股票市场的中长期回报率与宏观经济的增长率应该差不多。在当今这个年代和这个世界,那就是4%~8%。 多数股票和整个市场在中长期内的大涨或者大跌都集中在某个很短的时间内(也许几天之内)。
  • 过分轻信公司和专家。

股价上升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坏消息。股价下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好消息,他们应该越买越欢才对。毕竟,买股票的最终意义在于分享公司长期发展的好处(包括股票价格上涨和每年的分红),因此,买入成本当然越低越好。

费用会吃掉毛收益的很大一个比重。

既然投资者费尽周折还不能跑赢大市,何不直接购买指数基金呢?长期持有指数基金,风险小,也可以避免绝大部分交易成本,而且投资者可以心情平和,尽享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长期持有指数基金是最彻底的风险分散方式。

你只有先向市场投降,然后才能彻底解放自己,并且最终征服市场。

预测短期甚至中长期股市的变化完全是徒劳。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投资者要切记,惹不起,躲得起。You do not have to do anything!

只作那些把握非常大的决定;惹不起,躲得起;不作决定好过勉强作个决定。

作为中国资格最老的分析员之一,我郑重建议我们的政府、统计部门、行业协会和股民们把证券分析师改称为“企业分析师”。股票或者证券本身没有什么好分析的。

你究竟想干什么?很多股民没有问过自己这个哲学问题。如果你是想赚钱,那么途径也有两条:一是通过你所投资的公司的增值来赚钱,二是通过占其他股民的便宜。第一条路叫投资(或者搭车),第二条路叫投机。这两条路有时候会相交,但多数时候是不一样的。它们需要的思维逻辑不同。前者是老实的心态,后者是“坏人”,“良心大大地坏了”。身在股市,免不了要有点坏,但必须有立身之本。小孩子才喜欢分好坏

要认识到年回报率在10%上下已经很不错了。滚粗

一家公司是否上市并不是很重要。上市只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和分享成功的方式。很多好公司并不需要上市。相反,烂公司上了市只会害人:害股东和监管部门。

投资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如果某公司永远不能上市(IPO)、你永远无法退出,你还认为这是一个聪明的、有利可图的投资,那它就是真正的好投资。如果你只想通过买卖上市公司的股票获利,实际上你是在博傻——你需要愚蠢的股民为你接棒,你在投机。

如果你不用正确的态度去投资,持有一大把马马虎虎的股票,这时你的某只股票又突然跌了20%或者50%,你就会恐慌,马上止损,因为你没有钢铁般的信心,没有留足空间。相反,如果你做足了功课,坚信所选的都是10倍股,你的股票大跌的概率就很小,而且,即使跌了很多,你也知道怎么办。怎么办?加仓!这就是区别。放屁,跌50%不止损?跌了继续加仓?未来永远是不确定的,一次黑天鹅就让你永远滚蛋,真是书呆子

永远记住我们没有能力抓住最佳的入市时机,所以“投资额均衡控制的原则”是个好原则。一下子急于入市,万一遇到股市下跌,你的弹药就不够了。

巴菲特说,对于好公司的股票,你应该让它多跑一段时间。它在跑完现在的高增长阶段之后,也许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关键是找到一个好的管理团队。他说,如果你找到了好的团队,那么,最佳的持股时间是永远。

选股时在行业上要足够分散,在个股的选择上,尽量避开太热门或者估值太高的股票。

从概率上讲,大部分大盘股已经毕业了,已经辉煌过了。这为未来的成长增添了困难。当然太小的公司也有两个问题:一是在业务上规模不经济;二是业务在竞争中失败的概率较大。

记住,不要预测汇率或大宗商品的价格。讲句实话,谁也无法准确地预测。预测并不重要,不要认为“无法预测”,所以所有投机方法都是徒劳的,那是因为你没有想明白。实际上如果真有一个胜负完全对半开的随机市场,那么就可以坐着赚钱了。

我从来都看不上那些厚厚的报告,读者也没时间看那些报告。当我看到飞机场的书店里充满了又厚又大的著作,摆在书架上,我就发誓我永远只写又轻又小的书。

这20多年,西方证券分析业基本上被数学家们所接管,花里胡哨的公式和定义特别多,否则怎么叫标新立异呢?可是,美国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1998年的倒台足以证明数量化分析不能担保你长盛不衰。这家公司由几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创办,聘请了大量数学和金融学的天才。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俏皮话:“Everything should be made as simple as possible,but not simpler.”意思是,凡事应该求简,只要别简单过分就行。

当一只股票的投资分析需要50多页的报告(甚至100多页的报告)才能解释清楚时,那问题不是很严重了吗?

注重粗犷和简单有一个好处,就是避免被复杂和眼花缭乱的雕虫小技所欺骗,而且有助于我们抓大放小。另外,这种分析股票的态度可以让我们永远留有余地,在算账时不要算得太满。

巴菲特对世人的一个敏锐而正确的观察:世界上绝大多数投资者(含专业人士)既无能力也无必要的心理素质选择个股和投资个股,因此,他们必然跑输大市。而既然不能跑赢大市,还不如买指数基金。如果你想批评巴菲特的“精英”思想,请便。遗憾的是,他是对的。

直到最近几年,我才真正明白这样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但却不容易做到的原则:首先是不亏钱,然后才是赚钱。

千万以稳健为上。在投资方法上,欲速则不达。

你的资产组合今年亏了50%,那么明年就必须翻一番才能回到原地。

错过一个好机会没有什么关系,因为无数好机会还会再现。可是亏钱是不可以的,因为它会让你丧失捕捉下一个机会的能力(实力)。本钱就像农民的种子一样。

构筑退休金蛋有四大要素:

  • 长期不懈地坚持节约和储蓄。
  • 长期不懈地坚持投资,并着重投资于股市。
  • 分散风险,最好买涵盖面很广的指数基金或者自己构建一个样本足够大的、风险足够分散的股票组合。
  • 降低回报率期望,控制贪欲,避免折腾,从而减少交易费用。

想正确地预测宏观经济的走势十分困难,而最难的是预测经济周期的转折点。

经济学家擅长解释已经发生的事情,但不擅长预测未来。

就算你把未来宏观经济的走势预测对了,也不一定就能带来正确的投资决策。

选股很难,但长期持续地只选好股,不选烂苹果就是难上加难。

就算你有能力选股,且能偶尔跑赢大市,但长期持续地跑赢大市仍像中彩一样不容易。

试图选择入市时机在方法论上面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另外,频繁交易不仅加大了交易成本,更重要的是在进出的时机上往往出错。

有时我觉得某个理论或者说法很有道理,于是一下子买入大量的相关股票。这样急不可耐,自以为聪明当然只能亏钱。

其实应该完全把自己当傻瓜,永不试图选择入市的时机。

坚决不对货币汇率或者大宗商品的价格作预测,因为这完全是徒劳的。

尽量买涵盖范围很广的指数基金,尽量长期持有。

你每天上互联网几个小时看来的信息和观点真的对你的投资有帮助吗?

投资界老手杰森·茨威格说,投资表现的好坏与你专业知识的深浅无关,而与你的心理素质关系最大。这话太实在了。

第二篇 假如我是傻瓜,我如何战胜市场?

巴菲特说:“如果你不能持有某只股票10年,你就不应该持有20分钟。”他还说:“股票的最佳持有期是永远。”我们只听说有长远投资者发达的,没有听说过因为短炒而发达的呵呵。短炒的极端例子是“即日鲜”(指一种即日来回买卖的交易,借此从短线的股价波动中获利)。这种现象现在几乎绝迹了,因为他们亏得差不多了。

长远投资和减少交易是福气。20世纪80年代,我在澳大利亚读书时,有个老师说,他的钱都是被逼挣来的。他不断地买房子,每个月付很多按揭的供款,这也逼着他省钱和想办法找外快,这跟董事们发大财是同一个道理。

人们只看到按揭的好处,但忘了按揭也可以让自己的房子成为负资产。房价可以涨,当然也可以跌。

IPO就是一个热闹。券商把公司的亮点都挖掘得比较齐全了,还能留下多少空间给散户呢?凑这种热闹有违“留有余地”的原则。

世界上大多数IPO都是在阳光明媚的条件下进行的:公司的业务状况良好,股市的状况、管理层的状况良好,等等。券商受聘大力宣传,等到上市之后,人走茶凉:公司业务滑坡、管理层不修边幅、券商把目标和热情转移到了下一家公司,再也不存在一个截止日期的问题。你猜猜股价会不会向好?当然不会。但这才是长期投资者捞便宜货的好时机。

不要买太小的公司的股票。小公司有很多优点:基数低,增长快,遇到风险掉头快,管理半径小,管理成本低。但是,小船也更容易被风浪打翻。另外,它们的股票交易不活跃,在下跌的时候容易跌得更快。在有些行业,小公司还有一个规模不经济的问题,账目比较容易作假,董事长多吃了一顿鲍鱼,结果公司的行政费用就涨了5%。

对公司基本面分析不是高科技研发,专家们不见得比老百姓更聪明。股民们只要抓住常识和避开不懂的东西(或者专业性太强的东西),就可以跑赢专家或者基金经理。

看看股票的价格是不是太贵,比如,最好是25倍以下的市盈率。

100倍的市盈率也许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是,我强调,这是高难度的动作,只适合专家们玩儿,不适合老百姓玩儿。况且,高难度的动作必然伴随着高风险。投资的第一要诀是不亏钱。所以,错过几个投资机会没有什么了不起。平稳均衡地赚小钱远远好过大起大落地赚大钱。

这家公司的市值现为6亿美元。如果老天爷今天突然给你6亿美元的话,你是愿意把它存在银行收息呢,还是愿意用来全盘收购这家电缆公司?或者,你想把这笔钱用来收购别的东西?

以创业投资眼光选股票的分析方法,避开了传统思维的几大障碍。

用市盈率的方法来分析股票,容易受到会计账务上的一些小把戏的愚弄,比如折旧和费用的计提、坏账处理、库存计算、税收优惠、母公司的“照顾”以及周期性行业的波动等。

用DCF(现金流折现)方法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对假设变量(比如贴现率)稍作一些调整,就容易使最终的估值产生巨大变化。

创业投资的眼光减少了股票市场上的浮躁思维。浮躁思维具有短期性和侥幸成分,有“炒一把”的小算盘在背后作怪,而创业投资的眼光逼着你考虑长期投资价值。

聪明的股民不要买带工厂的股票。

工厂就需要研发和资本投入,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替代品的出现或者消费者口味的变化,工厂的前期投入有可能会泡汤。

有大量固定资产的企业在遇到市场变化时,掉头转向很困难,这样的公司越做越大,但股东们最终却所获不多。

“轻资产”的企业和服务性企业似乎有很大的优越性。

投资本来就是一项个性化的活动,你自己必须感到十分自信和舒服才行。也就是说,你应该有自己的偏好和风格。

好产品没有用,其他的汽车厂商蜂拥而来,也开始生产小型货车,克莱斯勒马上失去了优势。

中国地产公司个个说自己的产品是一流的,但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并不是特别大,而地产的位置好像更重要。

“市场份额高”这件事。《纽约时报》的名气很大,但是它的股票价格这三年跌了80%~90%,经常面临财务危机。

有时候,市场份额大是个优势,但也并不一定。如果潜在的竞争者随时存在,这就足够让你的利润率高不起来。

如何判断一家公司有没有护城河呢?

  • 第一,品牌被认为优秀或者可靠,公司的产品可以卖出高价,因此公司利润率高于同业其他公司。
  • 第二,它的产品无法替代,或者客户很难离弃。如果离弃,客户需要付出不小的代价(叛逃费)。
  • 第三,有些公司有明显的网络效应(互相照应,或者众星捧月的好处)。
  • 第四,有些公司的业务由于地点、工艺方法、规模、营销网络,或者某种长期协议而使得成本便宜很多。

名气大(大家都知道你公司的名字)不等于好品牌,不等于你的产品可以高出市场定价。

零售业和餐饮业都是很不容易做生意的行业,因为它们没有护城河的保护,客户太容易叛逃,叛逃的成本太低。不错,星巴克很成功,但这是例外,而不是规律。股票投资是一个概率游戏,明智的人不能把钱放在小概率的事件上。

寻找有护城河保护的公司很重要。但时过境迁,我们要注意护城河是否干涸。如果优势在消逝,我们要勇于承认,甚至弃城逃跑。监管制度的变化、消费者胃口的改变、替代产品的出现都可以摧毁护城河。

一家公司有没有护城河,护城河究竟有多宽,这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种思维方法和逻辑对投资很有用。分析护城河只是为了帮助长期投资者,对于短期炒作的人没有用处。

股票投资本来就是一个很个性化的追求。你必须说服自己,必须具有信心。

在我看来,金融业是最好的股票投资行业,特别适合那些不能够也不愿意玩高难度动作的小股民。

金融业是经济中所有行业的高度概括和抽象,投资金融业就等于投资所有行业。这样一来,投资者可以避免过度集中的行业风险。

你很难找到一个比金融业更具杠杆效应(即放大效应)的行业(因为它的负债率高于任何其他行业),所以在经济增长很正常的年代,金融业会跑赢其他大多数行业。当然,在经济滑向衰退时,坏账增加,可能让金融企业巨亏甚至倒闭。但是,由于金融业的特殊地位,政府不敢让金融机构倒闭,就必须伸出援手。这就出现了一种不对称:赢了的时候所有股东有份,亏了由政府埋单。

亏了钱是一回事,违背了我自己的投资原则而亏钱是另一回事。

把基本面分析正确已经非常不容易,如果再要求加上对市场时机的预测,那就太过分了。一个正确的基本面有时候可能需要2年、3年,或者5年甚至10年才能表现出来,你有耐心和资金等得起吗?

一家资金使用效率非常高的公司(比如35%的资本回报率)将利润进行再投资的时候,它的回报率在中期和短期内有可能下降,但不太可能下降得很快。

事实上,绝大多数基金的表现很一般。作为一个整体,它们当然只能跑输大市,因为它们的费用太高。

说到底,基金经理成功的第一诀窍是有钱管理。

这几年,有很多极端聪明的人放弃或终止对冲基金的游戏。他们终于明白几个道理:

  • 第一,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卖力,想把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基本面真正弄明白,是非常不容易的;
  • 第二,即使你弄明白了,也不见得就能赚钱,基本面长期内可以被另外的各种因素所抵消;
  • 第三,在短期内,甚至中期内,运气永远是最重要的。

做对冲基金的聪明人虽然花很多时间研究企业,但是他们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一个先天就无法解决的难题上,即把握买进和卖出股票的时机。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大大降低了。

第三篇 高收入的穷光蛋

泛泛而谈,很难说哪种商业模式优越,哪种商业模式落后,关键是要理解每家公司如何生存,如何赚钱,现金如何进账,隐蔽的风险在哪里。

绝大多数成功的中小企业的最重要和最突出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把“主营业务”当做“宗教枷锁”,在业务内容和经营方式上灵活善变,当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见顶或开始下行时,它们能急流勇退,或者早就采取了“狡兔三窟”的风险防范办法。

我们应该购买现金流强劲的股票,以及能削减成本的股票,包括零售股、地主股(不是地产股)、自然垄断及自然资源股。

投资银行、股权基金和对冲基金一般要求投资的内部收益率超过25%,不管他们投资的形式是债权、股权还是可转换债。你知道吗?全球千千万万的银行对信用卡余额所收取的利率高达40%。你知道吗?全球的消费者贷款和微小企业贷款的利率都比银行基准利率高出好几倍。你知道吗?大量的消费品以及医药企业的毛利率在70%以上!

第四篇 “价值洼地”是个危险的词

投资的定义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比如5到10年或者20年)获得尽可能高的预期回报。如果你接受这个定义,你就会慢慢明白,你的买入价格究竟是高30%还是低30%,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你选的公司能否存活那么长的时间,会不会繁荣,用什么样的速度增长。

在短期内,便宜的股票可以变得更便宜,贵的股票可以变得更贵。不理性的股市可以持续很多年。所以,即使短炒的人们也不应该过分关注估值。

股票的估值是雕虫小技,无需太费周折。挖掘长期持续发展的好公司才是最高境界。

有一个小小的指标可以用来辨别一家公司是否懒惰(不思进取):看看它的销售额在最近几年的变化(我不是指利润额)。也请看看毛利额的变化(而不光是净利润额)。进取的公司热火朝天,不思进取的公司一潭死水。

有些小公司完全被遗忘也许有它的道理。如果一家公司在打拼了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以后还不能长大,也许行业有问题,商业模式有问题,或者管理层有问题。这三个可能性都不好,当然也就只能有一个结论:你不应该买它的股票。

越大的公司越难高速成长,因此市盈率越应该比较低。

价值投资者睡觉一般比较踏实,即使企业的业绩不好,也没有关系,因为他们在估值时留足了空间。而高增长型的股票如果遇到业绩比较失望的情况时,会跌得很厉害。

从短期来看,投资高增长的公司不见得比投资低增长的公司有明显的优越性,但从长期来看,区别太大了。复合增长率是一个十分可怕的东西。20年或者30年下来,即使复合增长率的小小差距都可以导致财富的巨大差异。这也就要求投资者尽量看得远一些,不取巧,多关注可持续增长。

我把大师们长期投资的成功归纳为两个要素:所投资的企业必须是一盘好生意(在行业的选择上要注意,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你的护城河有多宽、多深),管理层渴求利润增长并有能力实现利润增长(勤快并且聪明)。

严格地讲,一家企业或者一门生意究竟是挂牌上市还是不上市并不影响公司的内涵价值。国人把上市看得很重只是因为挂牌上市提供了套现和“逃脱”的机会,以及公司可以用高价(高于基本面所决定的内涵价值)来圈钱的机会。

巴菲特实际上既是一个增长型的投资者,又是一个价值投资者,而且更多是前者。

巴菲特的两大投资原则:

  • 不能只看某一年的市盈率,要看过去多年的市盈率。
  • 所投资的公司必须足够大,在行业内必须占据领导地位,而且负债率不高。

要看一家公司的历史业绩,最好看10年以上。

巴菲特认为,只有在非常极端的情况下才可以投资初次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即IPO)。每一家初次上市的公司都被吹嘘成高增长型公司,可大多数的结果是令人失望的。为什么?过度的包装是罪魁祸首。

在1980~2005年,世界上7000家初次上市的公司的股票在IPO之后的3年里的表现比大市差20%。

我现在判断一家公司好坏的第一件事是看它们的资金周转速度和销售额的增长。

第五篇 证券分析师的局限

大多数分析师是大学财会或经济系的毕业生,有些或加上硕士学位,一般是毕业后即进入投资银行,既没有经商的经验,也没有股票投资的经验,所以犯错误也不奇怪。

如果还有机会再做证券分析师,我一定做得更好,更轻松。首先,我一定想办法偷懒。海内外的分析师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那就是过度关注短期的市场噪音。

请允许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平静地说“我不懂”的感觉真好。我们不懂的东西太多了,为什么要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拼凑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呢?

有一位老分析师曾经说,我们的工作是一个对一半、错一半的工作,容不得任何人傲慢。我完全同意。我们都想说自己是最高明的分析师,但保持幽默的自嘲心态太重要了——你明天就可能出错。

国内目前还有不少分析师连基本的概念和方法都没有掌握(比如会计、税收、估值方法和建立模型)。

社会和经济现象不是自然现象,涉及的变量太多,试图用过去的事情来说明现在或未来往往是有问题的。

我发誓以后永远不再预测股市,连方向也不预测。预测指数点位的最大困难是有太多不可预测的变量,比如恒生指数的40个成分股都会影响指数。你对每家公司的情况都很有信心吗?而且有很多变量的存在我们根本都不知道,更不要谈定量或定性。

我很崇拜的一位基金经理曾经告诫我,分析,但不要预测(Analyze,but do not predict)。他说,对政治、经济和企业我们都要认真研究,但不要预测未来,不要预测股票指数的点位,或者单只股票或者房子在未来的价格,更不要用钱去表达你的预测。

在本人不算长的投资银行生涯里(16年),我就经历过了1997年的亚洲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灭、2008年全球性的危机以及若干比较小型的动荡。资本市场上的多数规律或相关关系都会被这些动荡所冲破,最后留下来的只有一条规律:“世事不确定,不可测。”如果你一定要作预测,明智的办法是不作短期预测,只作中长期预测,只作中长期内方向性的模糊预测。

一只完全停止了的钟每天也会有两次走正确。大量的所谓专家都是碰运气把什么事情蒙对了一两次而荣升专家的。

第六篇 通胀是国难

中国过去30多年的通胀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

过去30多年,中国的通胀是信贷高速扩张的直接结果。其背后的支撑是公众对政府和银行的信任。过去30多年,中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每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20%。

中央银行可以无钱放款(印钞票)。贷款会直接转成受贷人的存款,他如果使用这笔款项,另外的人就有了存款,银行又可以以此存款为基础发放下一笔贷款(当然要先扣除一点存款准备金)。然后,某些人又有了存款,银行又可以再放更多的贷款。如此循环。

这么多年,政府在扶持经济发展的名义下,把银行利率人为地压低,使其低于通胀水平,所以真实利率为负数,这也就创造了对受款人的一种补贴,同时人为地刺激了对贷款的需求。

通胀是国难,也是人祸。控制通胀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紧缩信贷,提高利率,放慢经济增长,牺牲大量的就业机会。

国外人从30多岁起就开始谈论遗嘱以及如何构筑自己的“退休金鸡蛋”。我们中国人可能会觉得他们不吉利或者可笑。笔者今年47岁,没有铁饭碗,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对遗嘱和退休金十分在意。

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是负债累累,所以指望政府为大众提供养老之所需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虽然公务员和那些在国有企业端铁饭碗的人们退休金好像有着落,但几十年以后的事总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另外,通货膨胀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会使公务员和国有企业的退休金相对贬值。更何况政策的变化也很让人担忧。

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医疗费用在攀升,而且养儿防老好像也不现实,所以早点学会理财变得十分重要。

理财有多种方式,包含储蓄、买债券、买黄金、买房子和土地,以及买股票。当然,经商被认为是致富最可靠的路子。可是对于亿万大众来说,经商是不现实的,而且失败的概率很大,需要的资金也越来越多。

不少学者通过研究证明,投资股市从长期来看,是比经商之外任何其他投资渠道都可靠的致富之路。

股市在短期内,甚至中期内是无法帮你规避通货膨胀的。当然债券和银行存款比股市更糟糕。所以从中长期来看,股市的回报也大大好过债券和银行存款。

相对于债券来讲,股票不失为在经商之外的最佳金融资产。股票的回报率不仅大大高于债券(和存款),而且从长期来看也出奇的稳定和可靠。

我们很多人的生活方式是建立在收入持续高增长、资产价格持续上升、永不失业、永不生大病的基础上的。可是,我认为这种假定可能过于乐观。

我们应该明白,经济高增长的阶段(现在)也是公司利润高速增长的阶段。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机遇奠定退休金的基础,等到经济放缓和大萧条到来时(中国能避免大萧条吗?当然谁也逃不掉经济周期的折磨),你的机会就会少很多,你的退休金的增长就会慢很多。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