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吴 赌场式交易员

《道家二十讲》读书笔记

2018-08-14

编者说明

道乃宇宙万物所共有,法乃人类智慧所发明。道只有一个道,各家则讲各自的法。而术乃依法证道或护法行道之种种手段。法有上中下三等之差别,术更有古今邪正巧拙利害之不同。

“无为而无不为”,道家扫荡现实人生,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

一 从“知不可而为”到“无为无不为” 梁启超

人生观是个人的,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观。各人的人生观不必都是对的,不必于人人都合宜。但我想,一个人自己修养自己,总须拈出个见解,靠它来安身立命。我半生来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我生活资粮,我觉得于我很是合宜。

到底宇宙有圆满之期没有,到底进化有终止的一天没有,这仍是人类生活的大悬案,这场官司从来没有解决,因为没有这类的裁判官。据孔子的眼观来看,这是六合以外的事,应该存而不论。

为而不有,罗素解释说人有两种冲动:一、占有冲动;二、创造冲动。这句话便是提倡人类的创造冲动的。

按实说老子本来没存“有”、“无”、“多”、“少”的观念,不过假定差别相以示常人罢了。

即就打算盘论,帮助人的虽无实利,也可得精神上的愉快。

“为什么”是不能问的,如果事事问为什么,什么事也不能做了。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却只记得他的上半截的无为,把下半截的无不为忘掉了,这的确是大错。他的主义是不为什么,而什么都做了。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要是说什么都不做,那他又何必讲五千言的《道德经》呢?

老子说“宠辱不惊”,这句话至关重要,现在的一般青年或为宠而惊,或为辱而惊,然为辱而惊的大家容易知道,为宠而惊的大家却不易知道。或者为宠而惊的比较为辱而惊的人人格更为低下也说不定。

根底浅薄的人,其所受宠的害,恐怕比受辱的害更大吧。

二 庄子的入世方法 胡朴安

《汉书·艺文志》云:道家者流,盖处于史官。古者黄帝执道以治天下,立史官而世守之,史掌一代之书,成败祸福存亡之迹,皆具于是。多读藏书,知盛极之必衰也,故清虚自守,知刚强之必折也,故卑弱以自持。阅世多,更事富,然后秉要执本,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过去之观念愈丰富,未来之思想愈发达,道家丰富之思想,由于历史而来。

上古之时,史为学术之总。

道家之正宗,是用之于政治。

庄子虽是道家,非老子之嫡传。

老子求长生,庄子齐死生。

晚周以来,道家派别区分为四:

  • 以与为取,以后为先,道家之权谋派也,政治家常用之。
  • 死生一致,人我同体,道家之虚无派也,达观家常用之。
  • 无摇汝精,无劳汝神,道家之寂灭派也,养生家常用之。
  • 服气养神,纳新吐故,道家之修炼派也,术士家常用之。

老子不能了生死,入世派也,庄子能了生死,出世派也。

《天下篇》历述诸家之所出,而庄周与老聃关尹为二,则是老庄派别之不同,由来久矣。

道家之弊,不在汉代,而在晋以后。

汉代道家之弊,不过独任清虚而已,晋后道家之弊,始迂诞谲怪也。

虽然老子用自然,庄子任自然,思想之原起则一,其流不同也。

自然之力,天为主宰,凡人功无能为力之事,悉归于天。上古之人,对于天之信仰极坚。儒家言天,征之人事,以天为道理之天,墨家言天,尊为神灵,以天为有人格之天,道家言天,归于自然。

庄子之道,不在实而在虚,不在有而在无。虚属于空间,无属于时间,虚无二字,是庄子的宇宙观,即是庄子的思想根本。

唯一般人之思想,不能超越本身所历之空间时间,无形之中,受自然势力之支配,而在自然势力范围之内力图争轧,此庄子之所深非也。庄子从这样的任自然思想,而演出人我是非一致的思想。

是非无由正,不在是非,而在认为是非之人我。和之以天倪,人我之界悉忘,是非自然消灭了。

人我是非一致的思想,在于能忘,忘人由于忘我,忘我由于忘死生,因此推演出死生的观念。

死生观念,庄子与老子不同,老子求长生,故曰:谷神不死。

庄子齐死生而一之,适来时,适去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庄子的死生观念,可用尽年二字包括。所谓尽年者,尽其自然之年。

老子求长生的思想,与近代自杀的心理,皆不知尽年也。

世人求表面之快乐与称誉,增加内部之痛苦,所谓贪夫殉财,烈士殉名。

总之,庄子是从一切世俗的拘束里解脱出来,求得精神上自由,得到生死一致的观念,并得到不生不死的境界。

精神上出世,而身体上则不能不入世,精神可以游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身体则不能有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可游。

庄子入世的方法有三个过程:

  • 不脱离现世。
  • 不与现世相抵触。努力奋斗与现世相抵触,庄子认为极其危险,故一切任其自然,不凝滞于物,而与世推移。身体上苦乐劳逸,一切不管,精神上永远是快乐的。
  • 忘人忘我。

庄子之所谓德,即充满于宇宙之道,得之于我,谓之德也。

修养之功,不在形体,而在精神。

遗弃形体,专在精神上修养,官天地,府万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尝死,择日登假,人则是从。盖养于其外,而内必有亏,养于其内,而与外合一。养之至,精神充满于内,外之形体,与之俱化,便是庄子理想中的人格。

大宗师之人格,谓之真人。其人格有三:

  • 有彻底的真知。所谓国家社会民族世界君主民主,一类的观念,皆是有时间空间性,各个人的观点性,没有固定的,既非固定,便非真知,悉是一种假说,谓之假人,不是真人。真人有真知,绝对固定,永久不变,看到宇宙本来面目,不受一切观点判断。
  • 与天地同道。天地是虚无,人也是虚无,出于虚,入于虚,生于无,灭于无,便是天地与我为一的境界。
  • 无入而不自得,既与天地为一,便无入而不自得,不受一切物质的伤害,不受一切环境的刺激。真人即是吾人的大宗师,即是庄子理想中的人格。

孔子所谓之德,与庄子所谓之德不同。孔子所谓之德,是以儒家实有之环境有得于心之谓,庄子之所谓德,是以道家虚无之本体,有得于心之谓。本体既虚无,一切当然虚无,人人认识此虚无,自然可以无为而治。

在《庄子》内篇七篇中,演绎出庄子思想的统系,内篇大概无有真伪的问题,外盘杂篇,未能皆是真的。

庄子修养的历程可分如下: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彻、见独、无古今、不生不死。

与佛家不生不灭之说不同,佛家不生不灭,是本来实体,庄子不生不死,是一种观念。知了固然是不生不死,即不知亦是不生不死。不过不知的人,要作出许多生死的迷梦。此便是庄子的宇宙观、人生观的一贯结论。

三 道家与道教 陈撄宁

道教最高的信仰就是“道”,第一部讲“道”的书即老子的《道德经》。

东汉张道陵创教以前,只有道家而无道教,但道教的思想萌芽早已潜伏在道家诸子之内,后来才逐渐得到发展。

东汉出世的《太平经》为道教中第一部经典,托名老君所传授。

文章是有时代性的,《道德经》是对东周时代列国诸侯王说法,《太平经》是对东汉时代一般老百姓布教。

道教中第一部讲炼丹的书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

三国时代的葛玄(抱朴子葛洪的叔祖父)传出一部《常清静经》,标题为“太上老君说”,虽不免近乎神化,但经中也是发挥老子的“清静”两个字教义。

葛洪撰《抱朴子内篇》专讲神仙之术,不大信仰老庄。

《淮南》是西汉以前道家学说之汇总。

南北朝时北魏嵩山道士寇谦之自言遇见太上老君下降,赐他《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并授以天师之位,教他除去三张伪法,清整道教。当时北魏太武帝对寇谦之甚为信仰,新天师道遂大行于世。

“抱一”是道教中最基本的修养功夫,简单地说,就是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

四 道家的自觉 梁簌溟

道家之学初非始于老子,犹乎儒家之非始于孔子,而都是传自远古。

儒家为学本于人心,趋向在此心之开朗以达于人生实践上之自主、自如。道家为学所重在人身,趋向在此身之灵通而造乎其运用自如之境。

人与人之间从乎身则分则隔,从乎心则分而不隔。

道家功夫一言以蔽之,即通过大脑恢复其自觉性能是已。能自觉,便能自主而自如。

人能转移其向外驰骛之心而向内默默体认自身生理之运行,于随顺之中有逆溯之意,自觉性能便得发展,转暗弱而为明。

中医原从道家来,中医的理论及其治疗方法、一切措施,无不本于道家对于生命生活的体认。

一般所称为“气功疗法”者,其所以收神效用,在止绝思虑之外驰,俾大脑好好休息下来,而后植物性神经系统下诸功能向时受它干扰而致损伤内部者,便因正常运行之规复其损伤,无须乎用药而远胜于药物。

方当行气功中,由于大脑意识控制之解除,凡脏器各部隐有疾患或其不平衡不调和之处,则自发地表露外面肢体间,或痉挛、或跳掷、或种种舞动骇人。

古称“针砭”,用石尖以刺,或远始于石器时代乎。

经络脉路是修道家功夫者通过大脑启发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自觉性能而认识出来的,在西方科学家之所谓生理解剖中却寻之不见。

西学本于察物,是向外看的,而古道家则在自己生命上用功夫,是向内的,各走一路也。

《灵枢》全讲针砭,《素问》兼及之。

五 道家是个幽默派 林语堂

庄生可称为中国之幽默始祖。

超脱派的言论是放肆的,笔锋是犀利的,文章是远大渊放不顾细谨的。孜孜为利、孜孜为义的人,在超脱派看来只觉得好笑而已。儒家斤斤拘执于棺醇之厚薄尺寸,守丧之期限年月,当不起庄生的一声狂笑。于是儒与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成为了两大势力,代表道学派与幽默派。

议论纵横之幽默以庄为最,诗化自适之幽默,以陶为始。

六 历史上的庄子 钱穆

商尚鬼,周尚文。

商尚质,周尚文。

七 新道家与玄学 冯友兰

”新道家“是一个新名词,指的是3、4世纪的”玄学“。

值得注意的是,新道家,至少有一大部分新道家,仍然认为孔子是最大的圣人。他们认为,孔子没有说忘,因为他已经忘了忘,孔子也没有说无欲,因为他已经无欲于无欲。

向郭注对于老子、庄子原来的道家学说作了若干极重要的修正。第一个修正是,道是真的无。老庄也说道是无,但是他们说无是无名,就是说,老庄以为,道不是一物,所以不可名。但是向郭注以为,道是真正的无,道”无所不在,而所在皆无也“。

老庄否认有人格的造物主存在,代之以无人格的道,而道生万物。向郭则更近一步,认为道是真正的无。照向郭的说法,先秦道家所说的道生万物,不过是说万物自生。

万物自生,向郭谓之独化,这个理论认为,万物不是任何造物主所造的,可是物与物之间并不是没有关系。关系是存在的,这些关系都是必要的。

每一物需要其他的每一物,但是每一物的存在都是为它自己,而不是为其他的任何一物。

物是一般的条件造成的,而不是任何另外特殊的物造成的。

新的制度和新的道德应当是自生的,这才自然。新与旧彼此不同是由于它们的时代不同,它们各自适合各自时代的需要,所以彼此并无优势可言。向郭不像老庄那样,反对制度和道德本身,他们只反对过时的制度和道德,因为它们对于现实社会已经不自然了。

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让他的自然才能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就是无为。

向郭没有反对那些是圣人的人,他所反对的是那些企图模仿圣人的人。

模仿别人,不仅不能成功,而且正由于模仿别人,就有极大可能丧失自己的自然本性,这是模仿的害处。

模仿是无用的,没有结果的,有害的。唯一合理的生活方式是”任我“,这也就是实践无为。

一个人若能真正任我,毁其所贵,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能够去掉向郭所说的偏尚之累。

一个人若能超越事物的差别,他就能享受绝对的自由和绝对的幸福。

如果某物只在其有限的范围内自得其乐,则其乐也一定是有限的。

八 真而又真之真实 方东美

道家所寄托之世界乃是一大神奇梦幻之世界,构成其世界之空间正是美妙音乐及浪漫抒情诗歌中之画幅空间兼诗意空间。

道教方术之流虽自命道家,实非正宗。

”道“之概念乃是老子哲学系统中之无上范畴,其要义可析为四大层面而讨论之:

  • 就道体而言,甚至根本上就超本体论之立场而言,道乃是无限真实存在之太一或元一。
  • 就道用而言,无限伟大之道即是周博万物、遍在一切之用或功能,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者。
  • 就道相而言,道之性相可分为两类:天然本相与意然人为。
  • 就道征而言,高明至德显发之,成为上述天然本相,原出于道。

老子用于多指谓多重,词意变幻莫定。

九 道家及其对自然的探索 李约瑟

道家思想体系是一种独特的哲学与宗教的混合体,还包含了原始的科学和方技,是世界上唯一并不极度反科学的神秘主义体系。

道家学派的哲学家为了探求自然规律自己动手做实验,道家学派的思想家为了探索自然而亲自进行体力劳动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了儒家学派与道家学派之间的一个根本差别。没有一个儒家学者会屈尊从事任何的体力劳动,而对道家学者来说这是他求道的一部分。

道不是指人类社会内部的生活方式,而是指宇宙的运行方式,换言之,即大自然的秩序。

人只要放弃强加于自然的先人之见,顺应道,便能察觉、理解事物的本来状态,并从而支配和控制。

假如有一种观念是道家最为强调的话,那便是自然界的统一性,以及道的自发性和永恒性。

在道家学者看来人体和宇宙都无需一个有意识的操纵者,他们把自然界看做一个无需神来安排的有机体。

3世纪道家思想演变为一种宗教,人们盖起了道教的建筑,称为”观“。体现了道家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以观察自然世界为基础。

儒法两家的伦理思想是阳性的、强硬的、管理的、统治的,甚至于是侵略性的,而道家强调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阴性的、宽容的、柔顺的、忍耐的、神秘的和承受的。

”让“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是谦让、让予、放弃较好的位置,引申为邀请。

观察、思索自然界并从而获得自信与心灵的平静,中国人称这个过程为”静心“。

自然将使一味依赖逻辑推理的人陷于迷惑,并证明道家的实践经验主义的态度是正确的。人类的这种本能的实践的观点是长存的。

我们在道家著作中时常能找到道家学者由于把握了自然之道而表现出的对变化的理解与顺从,而这正是道家所以能获得心灵平静的根源所在。

庄周的思想具有真正的辩证性质,在他看来,变化是永恒的,现实只是一种过程。

在道家看来,真正的知识是对于道和自然的了解,而不是人为的关于社会等级的教条。

道家反对的是技术的误用,而不是技术本身,道家反对的是封建地主以技术为手段对民众实施奴役。

导致衰老的因素被称为三虫,或三尸,而修炼技术便被认为是从体内逐出这些因素。修炼者应终身实行下列几种修炼术:

  • 炼气术:目的是使修炼者回复到在母亲子宫内的呼吸状态。
  • 日疗术:即日光浴。
  • 导引术:身体的伸缩,即体操锻炼。
  • 房中术。

十 道与艺术精神 徐复观

老庄所建立的最高概念是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在精神上与道为一体,亦即是所谓体道。

儒道两家,虽都是为人生而艺术,但孔子是一开始便有意识地以音乐艺术为人生修养之资,并作为人格完成的境界。

我可以这样地指出: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艺术家由此而成就艺术的作品,而庄子则由此而成就艺术的人生。

十一 道家学说的全盛期 张荫麟

汉初在武帝前的六七十年是道家思想的全胜时代,帝国的政治和经济都受到它的影响。

第一个黄老思想之有力的提倡者,是高祖的功臣曹参。第二个是窦皇后。

当时得势的黄老学派成为了商贾阶级的辩护士,因黄老主张对商人放任。也因为此,黄老势力就快到末日了。

十二 道家玄理之性格 牟宗三

假定你了解了老子的文化背景,就该知道无是简单化的总持的说法,他直接提出的原始无为。无为对着有为而法,老子反对有为。

有为就是早作,一有早作就不自然、不自在,就有虚伪。

道家的自然是个精神生活上的观念,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无所依靠。

精神独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超越的境界。

就道家讲,矜,就是早作不自然,能把它化掉,就是真人。

道家是通过无来了解道,来规定道,所以无是重要的关键。

无所显示的境界,用道家的话讲就是虚,就是使我们的心灵不黏着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

道家喜言静,儒家常言定,佛教讲止。

假定你的心境为这个方向所限制,就不能用于别处,这就叫”定用“,以道家的名词说,即利。”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名之曰妙用,凡妙用都是无限的,所以说妙用无方。

道家的学问在以前叫做”帝王之学“,要做王者师,一定要学道家。

从无发有,完全是内发、创造地发。

十三 老子言道之六义 唐君毅

《老子》书中,道之一词,共凡六十七见,试析其义,略得其六:

  • 略同于今所谓自然律则,宇宙原理,或万物之共同之理。
  • 指一实有之存在,或一形而上之存在的实体或实理。
  • 以第二义之实体义之道之相为道,可简明为道相。
  • 同于德之义。
  • 为人欲具有同于道之玄德,而求有德时,其修德积德之方,及其他生活上自处处人之术,政治军事上之治国用兵之道,亦即纯属于应用上之道。
  • 指一种事物之状态,或一种人之心境或人格状态。

十四 说”仙“与”道“ 潘玉廷

上天重视登山,入地重视涉水,中国宗教之神化名山大川,绝非偶然。

宗教信仰建立彼岸乐土,而中国的经学家视尧舜时代为此岸的乐土。

自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西域地区所信仰的佛教即源源而来。

十五 道家的社会关怀 陈鼓应

实际上,在道家这一名称下包含有众多的派别及倾向,仅用老庄是不足以概括的。

隐士,最多不过反映道家思想的一个角度,而这个角度又不是最重要的。

老子之学继承了史官的文化传统,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提出道的学说,以为其入世的依据。

”退“或”损“只是一种方式,”进“或”益“才是要达到的目的。

与老子相比,庄子明显地把注意力主要放在了治身即内圣的方面。

道家反对虚伪的、工具化的道德,反对扭曲人性的文明,但绝不是反对一切的道德及文明。

与儒家、法家相比,道家的变革主张可以称作改革,而法家近乎激进的革命,儒家则近乎保守的改良。

十六 自然——禅宗的道家之源 沃尔法特

和自然相联系的概念是”明“,是道家到禅宗的重要的中心环节。老子的自然概念应该翻译为本来如此。

”明“的概念包含着光明和智慧两层意思,《老子》中的明可以翻译为明亮、彻悟。

”禅“在《辞源》里的意思是真理所在的地方。

有智者味道的智慧并不是上等的智慧,真有智慧的人仿佛他并没有智慧。智者之极却反对智慧。

十七 为道学正名 胡孚琛

道学,原应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以老子的道的学说为理论基础形成的学术系统,其中包括道家、道教、丹道三个大的分支。

明代以来,朱元璋推崇朱熹为文人之宗,宋明理学便兴盛一时,王守仁的心学也成为理学的分支,这批人满口大讲孔孟的仁义道德,被世人号为道学家。

大凡一种学术被当权者定位统治思想而入于功名利禄之途,就会被人用作升官发财而逢场作戏的假学术,宋明以来被社会民众鄙视的假道学即是如此。

仙学之名,乃陈撄宁先生所首倡。

内丹学是一种融儒释道医诸家精华为一体的学问。

十八 老子的智慧 傅佩荣

以前的人认为,三种人适合学道学,第一种就是年纪很大的人,第二种是非常失意的人,第三种就是非常聪明的人。

儒家讲来讲去就两个字:真诚。道家也是两个字:真实。

十九 道家的生死观 [斯洛文利亚]玛亚

长久以来西方的形而上学认定理性乃是通往真理的唯一途径,这个幻觉一直到我们经历了哲学主流的崩溃以后才开始隐退。

二十 ”人无道不立“——近现代道家和道教的发展 张广保

道教在中唐时期正式建立了内丹术,到宋元时期得到长足的发展,此时内丹术分出两个派别,南宗和北宗。南宗创始人为张伯端,北宗开创者为王重阳。南宗重命轻性,北宗则主张先命后性。


抖音
文章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