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斯顿吴 赌场式交易员

《华衫讲透孙子兵法》

2019-02-08

第一章 计篇第一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不是一回事,三十六计的计是奇谋巧计,阴谋诡计;《孙子兵法》的计,不是用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讲计算,不是讲计谋

计算,是客观、理性的。

《孙子兵法》不是讲奇计得胜的书,是讲实力决胜的书。孙子的计,是基本面,不是操作面。是最拙的,不是最巧的,计是计算实力对比,对比计算的科目有五项,叫五事七计。

五事,是道、天、地、将、法。七计,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就是比较敌我双方的政治、天时、地利、人才和法治。

计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知胜。比较这五个方面,七个科目,在战前就能判断胜负。计算比较后,就知道有没有胜算。

通过计算定胜负,胜了才打,这就叫胜算。没有胜算,那就不要兴师动众,这就是孙子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

诸葛亮的计,恰恰是奇谋巧计的计,不是五事七计的计。

那么为什么在民间诸葛亮那么有名,人人喜爱呢?因为有故事。奇谋巧计,就有精彩的股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而真正的战略,真正的战胜,看上去往往平淡无奇,是没有故事的

孙子兵法不是战法,是不战之法;不是战胜之法,是不战而胜之法;不是战而后胜之法,是先胜而后战之法。

孙子之胜,都是先胜于庙堂,而不是夺胜于战场,从出发点上,就轻视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而追求兵不血刃,未战先胜,不战而胜。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有这一份敬畏心、责任心,认识到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是对自己,对家庭,对公司,对客户,对他人,对社会的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那可挽救多少财产和生命。

我的岗位,就是死生之地,我的举措,关系存亡之道。希望每个人都有这个敬畏心和责任心。

”道“,就是恩信使民,你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还是无道昏君。所以道是比较双方的政治,比较双方君主的领导力。

”天“,是上顺天时,”地“是下知地利。

”将“,是委任贤能。

”法“,不是国内的法治,是军法。兵一出境,法令就是大将的事了。

孙子的道,定义非常明确,”令民与上同意也“,让人民与君上,士兵与大将,意见一致。

这里甚至不是战争的正义性,就是人民支不支持。

兵家的道,不是宇宙的真理,就是问人民支不支持战争,效不效忠君主,能不能为国捐躯。

要在道上胜出,关键是抓政策、抓宣传、抓军队的思想工作,大家都愿意跟你作战。

把道列在第一条,也就能明白,在战争中,宣传机器和战争机器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赤壁之战,周瑜与孙权计于庙堂时的分析曹操的劣势:”今盛寒,马无藁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用兵之忌也“

天有阴阳二气,互为消长,形成寒暑。寒暑四分,形成春夏秋冬,就是时制。

兵家讲天,应说有三层含义:

  • 一、是天下大势,顺天应人;
  • 二、是所谓夜观星象,望云望气,龟灼占卜;
  • 三、寒暑四时,天气预报,利用气象条件作战; 第一层是大形势、大战略,举兵前已经定了。第三层如吴起兵法讲的疾风、大寒、盛夏、炎热之类,因其利害而制宜,利用气象为武器作战,比如火攻要靠风,这就要靠天。第二层说得最多,但都是宣传给别人听,以惑下愚,自己从来不信,如姜太公所言:智者不法,愚者拘之。

兵家的天,是军事气象学,至于观星、望云、望气、占卜、烧乌龟背,那是宣传工作,为政主事者从未迷信过。

凡用兵,贵先知地形。知远近,则能为迂直之计。

打仗关键靠行军,行军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是比交火战斗更重要的部分,很多人认为交火了,开炮了,才是打起来了,实际上,开炮的时候,胜负已经定了。行军,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出现正确的兵力,这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这就是运动战,说粟裕最能打仗,其实就是他最能行军,说他最能行军,是他在地形上下的工夫比谁都深都透。靠地形和行军,他能把一支部队用成十支部队。

孙子是强调智将而非勇将。

秦灭六国,就靠一个信字,这个信不是对六国之信,而是对秦人,秦军之信,就是完全以军功封爵。

信,则民心民力可用,不信,则民心民力皆不可用。

西点军校有一条对领导力的要求——心里装着对方的利益,并有能力让对方清楚这一点。

无论做什么事,要有牺牲精神,向死而生。虽然我们的立意是先胜而后战,但世上从来没有百分百必胜之事,没有勇,就做不成事。

不怕输,才能赢,这就是所谓的勇。

认为自己有靠山的人,在变革整顿,或打仗出师的时候,最容易被拉出来祭旗,因为整肃这种万众瞩目、地位显赫,对国家又没有实际价值的人,既能立威,又对国家没损失。所以做人,靠什么不要靠靠山,你的靠山跟别的山稍微磕碰一下,你就粉身碎骨。

找靠山,是小人之心,也就只能是小人的命。

!

做领导的,不要只关注事,要关注人。

项羽是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刘邦就是只论功行赏、论过处罚。作为领导者来说,站在后面把每个人的功劳过错看得分明,并赏罚准确,比身先士卒,要重要得多得多。

”曲制“是组织架构、部队编制、指挥系统。”官道“是人事制度。”主用“是物资管理和财务制度。

”法“,是管理,是管理办法。

”道、天、地“,是大略,”将“和”法“,则是雄才,能组织、动员、驾御、推动。

成功的企业家,都是雄才大略兼备,而雄才又比大略重要,因为大略可以问别人,可以请顾问,而雄才只能在自己身上。

历代开国者,都是雄才君主和大略谋士的黄金搭档。

刘邦问韩信,你怎么不跟项羽跟我呢?韩信说,项羽对人民残酷,对部下不舍得封赏,大印刻好了,在手里摸来搓去,边角都磨圆了,还不舍得拿出去,恨不得再收起来,主公您就不一样了,对民众约法三章,对手下封赏放权。

有道,是软实力,刘邦有软实力,项羽全是硬实力。有道就是儒家的王道,是巨大的号召力。行王道而天下归心。王道不是王者之道,是如何成为王者之道。

”将孰有能“,就是比较双方将领本事。

熟练熟练,干什么事都靠练,练成熟手。

赏罚的关键,主要是两条,一是及时,二是恰当。

如果不能及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赏无度,则费而无恩,罚无度,则勠而无威。

计利既定,乃乘形势之变也,佐其外者,常法之外也。

夫势者,不可先见,或因敌之害见我之利,或因敌之利见我之害,然后始可制权而取胜也。

势者,乘其变也。

大多数诡道的出发点是造成对方的错误判断,引诱对方失误。

对方不上当,不失误,怎么办呢?等待,跟他熬,派间谍,各种布置安排。总之,一定要等到平衡打破,胜算已见,才能出战。

先胜后战,不胜不战,没有胜算就等。

等待是战斗的一部分,而且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李世民说:我读古今兵书,发现关键就四个字,”多方以误“,就是想尽各种办法引对方误判,做出错误举动,把破绽漏出来。

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

做任何事都是这个道理,不该动作时什么也不做,做一次就解决问题。多少事,都误在频频动作。

小心你的焦虑性动作,那是最能毁你的

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等待,是等待敌人犯错,等待时机出现。

成败无定,领导者要自己负决策责任。

曾国藩总结说:”大抵失败而归咎于谋主者,庸人之恒情也“。

声东也不一定击西,也可能真的击东。

前锋和守门员平时训练练什么呢?练假动作吗?当然不是,一练体能,二练技术,三练战术配合,这才是战斗的本质。

大将就像总经理,运营管理才是本质。

三十六计,只能当个故事听,别把那当成战争。

曾国藩说:”我还在,这战报就已经面目全非到我都不敢相信了,那太史公也是文人,他去寻访韩信的故事,也难免有猎奇渲染之事“。

计策就那两下子,双方都读过兵书,每次接仗都必然要用那些计策,比如我要打哪儿,我一定想方设法骗你是别的地方。你也晓得我肯定要骗你,你也晓得我可能要让你误以为我骗你,其实我没骗你,我真的就打这里。

踢球每一步都有假动作,但那不是赢球的本质。

敌贪利必乱,乱则可取之。

毋贪、毋忿、毋急。贪则多失,忿则多难,急则多蹶。

利往往在明处,在眼前,让人激动;而害在暗处,在远处,让人心生侥幸。我们经常看到人,去做一些利益极小,而隐患极大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那利马上可以得到,而那害,那明明白白的害,他却不可救药地认为”不一定“。

不贪心,就不会上当。所有的骗局,都是从贪字入手,这骗局,可不是别人来骗你说工地上挖到宝,是你自己会骗自己。

人哪,只要一看到利,就会开足马力拼命骗自己:拿吧!没事的!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区,认为行动才有机会,却忘了事物的另一面:行动必有代价。

胜可知而不可为,探查敌我,便知道有没有胜算。如果没有胜算,你想上了战场再强取其胜,那是不可为。因为敌人也是身经百战,不是我们喊几句口号就能打败了。更何况人家也没比我们少喊。

不要百战百胜,要一战而定。

关羽是典型的百战百胜,一败而亡。真正的善战者,无智名,无勇功,因为善战者不打那么多仗,只打容易的仗,不打跌宕起伏的仗,没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对刚烈易怒的敌将,给他施以冲动的魔法,他为解一时之恨,逞志快意,就会不顾本谋,本来要干的、最重要的事也不顾了,一定要马上解恨。结果恨没解,把自己的命搭进去了。

忘了本谋,这是我们每个人常犯的毛病,不仅仅是因为愤怒,任何的干扰都会令我们越来越远离本质的目的,而自己完全意识不到,追求枝节,而忘了本质。

假装谦卑,让对方骄傲,让对方轻视自己。轻视就不会防备,不防备就可以发动突然袭击。

兵法都很简单,难的是判断,比如那敌军来,你怎么知道他是来骚扰的,还是来总攻的呢?实际上我们无法知道。所以,毛泽东说:一上战场,兵法全忘了。随时有紧急情况要你处理决策,哪顾得上兵法。

怎么办,就要胸中有全局,是你调动敌人,不是敌人调动你。

对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保护好自己,不轻易出战。

一年没准备好,就一年不战。十年没准备好,就十年不战。哪天准备好了,时机到了,就一战而定。

大家读的都是同一本兵法,都会背,但差距怎么这么大呢?原因在于判断,你判断不了现在发生的是什么情况。是判断不了敌情吗?表面上是对敌情没判断,本质上是对自己没判断。你只要对自己判断清楚了,任他什么敌情,你自然知道该怎么办。

恩怨恩怨,没有恩就没有怨,有多大恩,就有多大怨。

团队内部成员之间也有竞争关系,因为组织本身也是一个竞争和分配机制。离间计,就是外部竞争者,打破竞争的边界,参与到敌方的内部竞争中去,那就四两拨千斤了。

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要想不中离间计,还是靠领导者自己的人格和胸怀。

领导者要随时注意,保持团队的紧张状态,看他松懈了,就要把发条给他紧一紧,因为松懈就会失败,特别是在战场上,敌人挖空心思都在研究你什么地方会松懈。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传,犹泄也。

三十六计技术含量很低,但一听就让人兴奋;”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很高,但一听就让人打瞌睡。

《计篇》的内容,概括说就是”五事七计,十二诡道“。”五事七计“,是基本面、实力面、战略面。

兵法讲庙算,算的就是这”五事七计“,算下来就知道胜负,胜了才打,没有胜算就不打,就韬光养晦,继续准备。准备什么?还是准备”五事七计“,把自己那七个方面的分数打上。

”五事七计“才是兵法的根本,才开始阴谋诡计的发挥,”多方以误之“,想办法引对方失误,这就是”十二诡道“。

做任何事业,奇谋技巧都不是本质。

实际上,奇谋诡道很容易,就那几招,其实技术含量很低,主要技术要点在于演戏要演得像而已。但是”五事七计“技术含量就太高了,全是真功夫,是人格,是智慧,是汗水,是时间,是积累。

第二章 作战第二

《孙子兵法》的逻辑顺序,先是庙算、”五事七计“,看有没有胜算,胜算在握,决定打了,接着算费用预算,要花多少钱。

”驷“,一辆车四匹马拉,孙子的时代,马镫还没有发明,人骑马上厮杀还不稳当,所以没有骑兵,都是战车。《司马法》说,一车,车上配备甲士三人,跟着步卒七十二人。

”千乘之国“,就是有一千辆战车,七万五千人的部队。

”革车千乘“,革车就是辎重车,装粮食、战具、炊具、衣服等物资的。《司马法》说,一辆革车配十个炊事员,五个保管员,五个管养马的,五个管砍柴打水的,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两革车是两万五千人,这加起来就是带甲十万,一千两四匹马拉的战车,配备七万五千人,一千辆辎重车,配备二万五千人,加起来就是十万人的军队。

古代打仗,运粮是个大事,若远征匈奴,出发时十车粮食,运到前线部队只能给他两车,为啥?因为有四车被运粮部队在去的路上吃掉了,还要留四车给他们在回来的路上吃,因为还有好几个月返程呢。

李筌注解说,千里之外运粮,得二十人奉一人,费二十人的口粮才能运一个士兵吃的上去。

人性的弱点,就是好大喜功,不光统治者好大喜功,小老百姓做了炮灰填了万人坑,被搞得家破人亡,他还是崇拜迷恋那好大喜功的统治者。

”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现在愤青们说起这句话,还饱含着热泪和激情,可不知道这句话的背后,是从政府到民间的全国破产。

中国由央企垄断国计民生,发端于春秋时齐国的管子,固化于汉武帝,一直到今天,吃盐还是央企垄断。

”拙速“,就是准备要慢、动手要快。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巧的东西长久不了,就那一下。就像时常服装就能穿一季,最时尚的只能穿一次,标准衬衫能穿十年。

拙速,曾国藩把它体会为不疾而速,从战略来说,从人生道路来说,老老实实做事,踏踏实实积累,每天进步一点点,二十年你就超过所有人,功夫都在平时,都在基本面。

利害关系,先考虑避害,再考虑趋利。

夜长梦多,兵久弊生。

厉害相依所生,先知其害,然后知其利也。

李嘉诚说,做任何事情先考虑失败。

先能避害,然后才可趋利。因为利今天没有,明天还可以再图,而害却可能让我输掉老本,彻底出局。

”役不再籍“,就是一次征兵就解决问题,不要仗打了一半,人打没了,又回国征兵。

”粮不三载“,这要求更高了,不三载,就是两载。去的时候带一次粮,回来的时候再送一次粮食给军队路上吃,中间吃什么呢?因粮于敌,吃敌人的,能克敌拔城,得了它的储积,就不用国内运粮了。

一次把事情做对,一定搞定,不返工,就是最高效率。

诸葛亮北伐,他得攒三年粮食才能伐一回,魏国也把他这粮食账算得一清二楚,知道他下回什么时候来。

丘役,是春秋时鲁成公的丘甲制,相当于税收翻了四倍。

拿破仑开创了一个新的战争时代,叫人民战争。人民战争降低了哪项成本?主要是人命的成本,不怕死人。

拿破仑得意洋洋地说:”现在人命比尘土还便宜“,并夸口他可以经得起一个月牺牲三万人的消耗。而欧洲其他各国君主的贵族军队和雇佣军,成本就比他的人民军队高太多了,人民战争还降低了资源的成本,把国家的一切资源都投入战争。

人要吃,牛马也要吃,运粮的牛马,也得拖着自己路上来回要吃的草料,这就是萁秆。

日本侵略中国,先拿下东北,再拿下江浙,就获得了给养基地,如果在华日军全部要从日本运粮运物资,他就支持不下去。

成吉思汗征服世界,在粮食上的成本领先也是关键,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赶着牛羊走,每天羊奶牛奶,羊肉牛肉,牛羊一边走一边生小牛小羊,到了前线,打下城池,就吃敌人的,这是他的战鞭能挥那么远的关键因素。

有两种感情可以让人忘记生命危险,一是愤怒,怒气上来就什么也不顾;二是贪婪,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毛泽东是把利用仇恨发挥到极致的大师,在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整个宣传战略和文化艺术,就是围绕仇恨展开,仇恨和愤怒,不仅是军人,而且扩展到普通民众,甚至搞人人过关,仇恨考核,每个人必须对阶级敌人恨起来,怒起来。这样深入每一个人心的仇恨战略,不仅军队同仇敌忾,敌人的间谍也没法渗透到我们的后方来。

古今名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舍得给大家分钱。最典型的,就是凡是抢得敌人或民间财物,全部分给兄弟们,自己分文不取。我只要皇上赏赐的,抢来的都归你们。因为他自己不参与,觉得分得不公平的人也没话说,这样大家都愿意跟他打仗,他的胜仗就多,升官就快了。

阵车之法,五车为队,设仆射一人,十车为官,设卒长一人,所以十车是一个七百七十人的战斗编制。要把他们全俘虏了,我方投入的至少上千人。这一千人如果全部封赏,那滥赏无度,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国家也没那么多钱。

所以”赏其先得者“,就是夺得第一辆战车的士卒。

对于站在后面指挥的主帅来说,看清楚谁第一个登上去的,是和指挥战斗同样重要的事情,因为你如果搞不清楚该赏谁,下回就没人奋勇争先了,那啥指挥也白搭。

交战本身是相互抢掠军火物资,以敌益己。

孙子的思想是求全,先保全自己,再追求全胜,最好把敌人也保全,他的整个军事思想,是慎战的思想、不战的思想,和速战的思想。

”司命,是天上管人生死寿命的星宿“。

第三章 谋攻第三

谋攻,最好是不用攻,不攻而下。

合阵为战,围城曰攻。

打仗不是为了杀敌,因为杀敌要付出代价,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晓之以利害,让他投降,全城全人全财全货的尽归于我。

伍,是最小战斗单位,五个人。

百战百胜不是什么好事,百战则民疲,百胜则主骄。你又疲惫,又骄傲,对方则憋足了劲要雪耻,可能下一仗就翻盘了。再说了,都百战百胜了,还在打,可见这胜的质量不高,没解决问题。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也“,传檄而定,写封告示就平定了。次之呢,也要一战而定,打一仗就解决问题。百战百胜,那本身就是问题。

”上兵伐谋“,不是说打仗要用计谋,是说要破坏敌方的计谋。

”伐谋“,是伐掉他的计谋,伐掉他的念想,从根儿上把他的念头伐掉,让他发现条件不具备,风险很大,胜算不多,放弃自己的计划。

”伐交“,则是破坏他的外交,打散他的盟友。

姜太公说:”争胜于白刃之前,非良将也“。

不是胜了敌人你就赢了,关键是你自己变强了还是变弱了。

”修橹轒輼“,橹是大盾,可以挡住整个身体。”轒輼“,是一种四轮的攻城车辆,蒙以皮革。

”距堙“,是土方工程,堆土为坡,可以登高和守城的士兵作战。

攻城是非常惨烈的,是下策的下策的下下策。

孙子的思想,一贯是赢不赢先别说,关键是自己先别输。

以失败为假设前提来思考,是兵法智慧的根本。

孙子的思想,做任何事之前,一是先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考虑收益。

有两样东西最能驱使人犯错,一是利益诱惑,二是焦虑。

人们常说见利忘义,其实更普遍的情况是”见利忘害“,见到利益,就难免”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见小利而亡命。

战场上的统帅,生死存亡之间,没有一刻不焦虑,这就特别容易出错。

《孙子兵法》的出发点则不是这样,他是处处以失败为假设前提,首先假定这件事会失败,其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决策,都是围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用计、等待,等待一战而定。

经营也是一样,为什么有的人能专注,坚持,默默无闻,二十年磨一剑,最终成为行业领袖。而另一些人东一头、西一头,今天干这,明天干那,始终过着波澜壮阔的创业人生。其根本都是思维性格的差异,前者不一定是特别大智慧,而是一个失败前提思考者。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觉得是风险,他首先假设干不成,只有他已经干成的那件事,他才认为能继续干成,最后他就成了集大成。后一种人呢,他是成功前提思考者,听到什么都觉得是机会,是大机会,是不能错过的机会,最终他就成了终身创业者。

”非久“,什么意思?是动作要少,关键时候就来那么一下,最忌讳天天研究,频频动作,反复折腾,做多错多。

毛泽东说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不跑会怎样?“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你坚守不跑,就会被人擒了。

我两倍于敌,则我用一部兵力,或者取其要害,或者攻其必救,使得他本来就只有我一半兵力,还要分兵来救,他的兵久更少了,这样更容易战胜他。

“以正合,以奇胜”,数学里奇数偶数的奇,又叫余奇,简单地说就是预备队。出奇制胜,就是正兵先打,主帅在指挥所观察,等到关键时候出奇——投入预备队——制胜,解决战斗。

奇正,正兵挑战,奇兵设伏。不过从历史战例来看,这种诱敌伏击的战术,去挑战的正兵是小股部队,设伏的奇兵才是大部队。

孙子是极其保守谨慎之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打。只要兵比敌人少,就不跟他打,这一点似乎跟我们平时宣传的价值观不一样,我们津津乐道的都是以少胜多,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比比皆是,怎么就不能打呢?

这在管理学上叫“沉默的证据”,真正的绝大多数,绝对的大概率事件,都沉默无言而那些小概率事件,以少击多居然大赢的,人人都替他大肆宣扬,一千年后你还知道,三千年的例子累计起来,倒显得比比皆是成了主流了。

红军在江西如果不跑会怎么样?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认输才会赢,输了,生活还会继续,输掉了咱们认了,保住和扩大咱们赢得的。

皇上可以不懂军事,将军不能不懂政治。

我们做事也是一样,要周全、周密、算无遗策,有一个地方没有考虑到,有了隙,到时候就在那隙的地方崩盘。到那时再喊冤“这谁知道啊”,那没意义。

《兵经》说:在国以信,在军以诈。

仁义可以治国,而不可以治军;权变可以治军,而不可以治国。

姜太公说:“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国内的事主君管,不可以从国外处理,军中的事归将军管,不能由国君遥控,如果国君老是遥控,则三军既惑且疑,诸侯之难至矣,敌国就会乘隙而入。是谓乱军引胜,搞乱自己军队,把敌人引来,让敌人得胜。

孙子讲五个知胜之道,讲的是知胜之道,不是制胜之道,这还是孙子胜可知而不可为的思想,不指望在战场上靠运气获胜,而是在必胜条件下一战而定。

必胜不可知,必败则是可知的。

判断力是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在判断中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否则就是天马行空,无边无际。

人性的弱点是一厢情愿,西谚云:“我们相信一些事情,不过是因为我们希望他是真的”。我们假定一厢情愿的因素在我们的判断里占三分,那么,当你认为有几分把握的时候,先自己减去三分一厢情愿,再想想。

打仗的本事,人们看到的是谋略、勇敢,因为那里面有故事,有谈资,男女老幼都爱听,广为流传。而还有一个不被人们挂在嘴边的是组织、动员、管理。管理的事讲起来枯燥,人们听不懂,也不爱听。

我们每个人可以想一想,我能带多少人的团队?管二十人的公司,和管二百人的公司,不是一回事。

组织架构,就是从小到大战斗单位的设计,古代打仗最小战斗单位是五个人,戚继光剿倭寇,设计了十二人一组的鸳鸯阵。林彪发明一点两面三三制,以三人为最小战斗单位。从三个人一个战斗小组,到上百万的大军,他指挥起来都像自己的手臂一样方便自如。这就是识众寡之用。

不站在老板立场的员工没前途,没有员工思维的老板做不大。

人们自然都是要求别人同自己的欲,特别是上要求下要同上的欲,很少有人理解自己要同他人的欲,要跟从他人的欲。

让自己的心愿跟随大家的心愿,那样行事就可以成功,如果让大家的心愿跟着你个人的心愿走,则很少能够成功。

同他人之欲者胜。

这就回到利他就是利己的大道理了。

对于员工来说,你要始终站在老板的立场思考处理任何问题,你就进步快了。

上下不同欲,就是韩非子说的君臣异利。韩非子的解决方案是君臣互市,做交易,就是建立公平透明的激励机制,君不必仁,臣不必忠,在这机制下,自然君王仁爱,群臣忠勇。

君臣之间,不要讲感情、报恩、爱戴之类,但每个人必须忠于自己的角色责任,忠于职守和游戏规则。

在机制设计上假设每个人都是坏人,让坏人为了自己利益也只能做好事,在道德品质上提倡每个人都做好人,让好人好上再加分,这就能上下同欲者胜了。

“虞”,即预料、预备、防备的意思。

我们经常听见人说:“我白准备了,白浪费了”,这个观念就是兵法要反对的,《兵法百言》:“宁使我有虚防,无使彼得实尝”。

人生就是不断地埋下伏笔,机会来的时候,你都准备好了。

作战就那一下子,我们99%的工作,都是准备工作,这个道理太深了,人们容易看到的是战利品的多少得失,时间、资源的分配,总是向收割倾斜,不是向准备倾斜。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知胜五道”最后一条,将领能干,君王又不干预者胜。

“将能而君不御”,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兵法天天讲,人人都认为这是对的。但这句话真是一个理想状态,很少成为客观现实。执着于兵法这一条的将,往往会死得很惨。

对于大将来说,不要把君王伸过来的手挡回去,让他随时可以插手,让他感觉你是透明的,对他不设防,这样关键的时候,你非要自作主张坚持,你的坚持会更有说服力。

第四章 军形第四

形,是可以观察到的,我动彼应,我动一动,看你怎么回应;你动一动,看我怎么回应,相互试探,相互观察。

隐于中,则敌不可得而知,见于外,则敌乘隙而至。

“形”,是在战前,“势”,则是在战斗中。

形和势讲清楚了,战胜的过程,就是形胜和势胜两个过程。

一句话,人管得了自己,管不了别人。先管好自己,再观察别人。敌人如果无懈可击,我们是没有办法取胜的。

很多人,败就败在不知道事情可以不办。

很多人接受不了这一点,认为这是不作为,必须要有所作为,自己才心安。这是一种“战略焦虑症”,忘了“作为”的代价、损失和风险。事实上不出手并非不作为,而是积累自己,等待时机。

等待,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最好的选择。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太少了。等待什么?等待形势变化。

形胜,是在等待中积累,让自己不可胜,越来越强。势胜,是胜机出现,抓住机会,一战而定。

成功必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便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

千万别以为守是保守的,是不进取的。

守,本身就是胜的积累,而且是加速积累。

在经营上,你守住一个地方,能守出一个世界顶尖来,就能活在他人想象之外。所以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

我们特别要警惕那种“战胜而天下曰善”的精彩案例,自以为可以复制,结果你一上手却复制不了,韩信背水一战得胜,你背水一战,可能就被人撵水里喂鱼了。

弱者怎么能有压倒性优势,就是形成局部优势,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比如你大学毕业,进入一个行业,你扎扎实实努力学习努力干,十五年后,你就是行尊,你就是高手了。这时候你就立于传说中的不败之地,拥有高手的自由,想加薪就找老板,想跳槽有一大堆人等着,想创业你也有资源。这时候就是胜中求战

但谁愿意等十五年呢?创业吧!年轻人创业,哪行你也不懂也不熟,那就选一个看上去很美的项目开始吧!这就是战中求胜。结果没弄成,再换一个,换上三个行业,这社会基本跟你没关系了,你哪个圈子的人也不是,就被社会边缘化了。

西谚云:“成功者都在私底下偷笑,失败者占据新闻版面”,不要做那可歌可泣的人,别学那新闻报道里的人,那都是小概率事件,要学你身边的人,那才是世界的真相。

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才是战。我们的问题在于,总是关注战,不关注胜,就想取巧求速,所以没有胜就去战了,那就没有胜算。

关注胜,而不是关注战。

“地生度”,看看我的国土多大,人口多少,粮食产量多少,税收多少,各种资源如何,敌人又如何。

“数生称”,把敌我双方的数拿来比一比。

二十两为一镒,二十四铢为一两,所以一镒等于480铢。

成功都来自于日积月累,而不是奇思妙想,成功者都是一直在做最基础的工作,而且始终关注基本面,关注基础工作。先胜后战,胜和战要分开来看,是两个阶段,先是胜,基础工作就是胜,基本面就是胜。然后是战,那时候可以想点巧妙的主意。

第五章 兵势第五

孙子讲的势,更是人为地制造出一种势态,俗话说“造势”,就有点这个意思。

造势,然后任势。

林彪发明了三三制,把最小战斗单位,由五人改为三人,所有编制全部是三的倍数。

林彪从最小的战斗单位和战术开始设计,一直设计到整个四野集团军,这就是分数,就是“治众如治寡”,指挥整个四野,也和指挥一个三人战斗小组一样方便自如。

组织架构与指挥系统,是组织永远的课题,一个架构,时间长了就不适应了,公司一发展,原来的架构又不行了,所以不停地要搞组织变革,要搞跨部门协调。

正兵安排好了,余下来的就是奇兵,关键的时候用。

不要一下子把所有的牌都打完了,留一张在手上,关键时候打出去。

奇招并不多,是固定的元素,固定的套路,但用起来就千变万化。

声不过宫、商、角、徵、羽,而五声的变化却听之不尽。

色不过青、黄、红、白、黑,而五色的变化却观之不尽。

味不过酸、甜、苦、辣、咸,而五味的变化却尝之不尽。

战势不过奇正,简单地说,就是分战法,就是分兵,分为正兵、奇兵,配合着打,而且正奇是动态的,随时相互转换的。不要把所有的兵力放在一块儿,不要把所有的牌一下子打光。

控球的就是正兵,跑位的就是奇兵。

球一旦传出去,正奇就转换。

从微观上讲,正奇就是战术配合,不是一窝蜂冲上去乱打,而是有章法,有先后,有配合。

这世上没什么奇招,就那几招,人人都知道,就是没人能做到。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他的兵势是迅猛的,他的行动节奏是短促的,险峻的兵势就像张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像猝发弩机。

“势险”,是积累的势能最大,力量最大,“节短”,是释放能量的距离最短、时间最短,那就能准确命中而且有最大的杀伤力。

蓄重势、而后一击必杀,杀伤力最大。

真正的善射者,也没有百步穿杨的美名,因为他都摸到眼皮底下再射,不懂的人就认为“不算本事”。

势险和节短,是我们设计任何工作方案的基本原则,就是前期准备、策划很充分,最后动手事很少很简单很有效。

我们要把一张弓,拉得满满的,摸到猎物眼皮底下,射出致命一击。

战,要一战而定;击,要一发而中。所有的工夫,都在研究这一击,蓄积这一击的能量,打磨这一击的箭头,选择这一击的时间地点,而不是乱箭齐发。

让敌人感觉我很混乱,很弱小,很胆怯,实际上我很齐整,很强大,很勇敢。

斗乱而不可乱也:扰而不乱。

让他看见乱,其实是治;让他看见怯,其实是勇;让他看见弱,其实是强。

在对的地方,用对的人,地方不对,人不对,都是领导者自己不对。

气势是什么,首先是你内心强大,然后别人也认为你强大。

气势不是虚的,是真的,是实力积累出来的。虚张声势是装不出来的。每一个成功人士,都能体会到自己气势的变化,那真不是虚的,越成功,社会越认可你,你气势越大,所向披靡,做事越顺。

韩信破赵之战,把一万人的军队背水列阵,面对敌人二十万人,人人殊死作战,为什么?因为韩信是任势,不是责人。

为什么打包围战,通常要留一面给敌人逃跑,这也是造势,不要给他殊死作战的势,让他有逃命的势,这样才能在他逃跑的时候歼灭他,又不用跟他拼命。逃跑路上再埋伏一支奇兵,就更完美了。

转石于千仞之山,不可遏止者,在山不在石也;战人有百胜之勇,强弱一贯者,在势不在人也。石头滚下来有多大力量,不在于石头有多重,主要在于山有多高,士兵是勇是怯,不在于他的性格,主要在于你把他置于什么形势。

把对的人放到对的地方,才是领导力所在。

第六章 虚实第六

不要试图去解决自己所有的虚,要学会在有虚有实中战斗,学会不是试图解决所有问题,而是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无论怎样防备,都有弱点暴露,而且我也能设法让敌人的弱点暴露出来,甚至设法造成敌人的弱点,然后避实击虚。

能不能把握全部做实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了,一点都不虚呢?那是不可能的,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好,就必然所有的地方都防备不好,因为资源是有限的,人的关注点、精力,也是有限的。

所有的好事都落在咱家是不可能的,但人们就愿意相信所有的好事都会落在咱家,因为人们喜欢这个假设。

成功靠加长最短木块吗?非也,靠把最长木块做得更长。弱项就是弱项,要承认自己有弱项,因为要承认自己不是神,我也是人,也有人类的特点。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快,人快我变”是一句疯话。正常的战略是什么?是“人无我有,人有我无”,这才是真实的世界。

主要问题是不知己,而不是不知彼。但我们很容易去关注别人,却不注意关注自己,以为自己当然知道自己,其实最不知道的就是自己。同样,学习虚实,我们也不能只关注别人的虚实,而以为自己都做实了。非也,做不实,无论怎样做都有虚有实,也不可能把虚都补上,都补上,就都虚了。

永远在问题中前进,这就掌握了虚实的精髓。

为自己创造主场。

“致人”,让敌人来;“致于人”,到敌人那儿去。“善战者”,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

围点打援战术,调动敌人援军来,然后半途设伏击他。

致敌来战,则彼势常虚,不往赴战,则我势常实。此虚实彼我之术也。通过调动敌人,形成彼虚我实之势。

两军相远,强弱相当,彼可历险而来,我不可历险而往,一定想办法让他来,而不是我去。

不要激动,兵法都会,但是一激动就忘了。

作战必须以我之实,击敌之虚,那就需要调动敌人,让他化实为虚。

不要“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要“走自己的路,别人想不到,也不让别人知道”。

“出其所不趋”,“不趋”即来不及救。

怎么才能攻无不克、攻而必取呢,只有一个前提,就是对方没防备,没防守。

如果前面有后卫堵着,马拉多纳也不容易射门命中,一定是来回倒腾,对方出现空档了,然后一击命中。

兵法都读过,甚至都会背,但知道多少完全不是一回事。每个人读书,都是读到自己而已,读到自己能对应上的,对不上的,你根本不知道,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以为自己全知道。

读书是观照自己,我们对应自己的工作学习,放事上琢磨,自己提高。

撤退是一个大战术,一定是辎重在先,精兵在后。

单次成败都有偶然因素,而终身成就就是用成功消化失败。

以多击少,不是兵力问题,而是虚实问题。

“形人”,这里“形”是动词,意思是让他暴露出形,用各种侦查手段,或调动敌人,让他暴露出实情来,对他一目了然。

侦查不是盲目的调查,而是有目的的验证。

能预期在哪儿打,预计什么时间在那儿打,就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和敌人交战。

作他一下,激他一下,看他哪动哪静,便知他虚实,这就像我们说的火力侦查。

我形之以弱,诱他进;形之以强,逼他退。在他进退之际,我就知道他所据之地的死与生了。

角,量也。

大家表面看见的,讨论的,都不是关键的。关键的两条,一是当时的前提、条件、情况,二是人家过去十几年几十年的功力积累。跟人学的人,往往第二条不具备,第一条不知道吗,光学个热闹,当然是白搭。

兵法要反着学,要多往坏处想,别想得太美。首先不是学怎么算计别人,而是要学会不被别人算计。要反过来,每读一句,都把自己设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被误导,不要轻举妄动,先保得住自己,再去琢磨别人,那才是兵法之道。

多往坏处想,把自己设想成那“被形之”的人,不要妄动,先保全,再求胜

总是想当然把自己带入胜利一方的角色和情绪,是人天生的习惯,要注意反过来,把自己假设成失败一方的角色,多想想如何避免失败,才更能学到东西。

胜败往往是不对等的,胜利不过是得些战利品,失败却可能输掉人生。

调动来调动去,都是要我实敌虚,这就是用兵如神。

致人而不致于人,做到极端,是“我不管你怎样,我只管我怎样”。首先是不被敌人调动,没机会就熬、等,甚至不打也行,一定是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第七章 军争第七

军营的大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叫辕门,以人为营叫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合。

你懂的,别人也懂,你会的,别人也会,你在做的,别人也在做,可能比你做得还好。所以要争,争勇斗智,争先恐后。到了战场了,两军对垒了,要开始军争了,那才是天下最难最难的啊。

该认输得认输,该认栽则认栽,该服气得服气,别不服,别想捞回来,特别是不能下老本去捞。

没有人能从己方后场一路直线攻进对方大门,每一次带球传球,都是以迂为直。

故意远远地迂回,让对方感觉我们不会过去,再用假动作,用小利牵制对方,然后突然间道插进去,就能后发先至。

训练也是战斗的一部分,甚至也是比战斗本身更重要的部分。

很多同样的事,我们看别人得手那么漂亮,自己同样干一遍,就全折进去。那是因为人不一样,背后的准备不一样。

“委军而争利”,“委”,就是抛弃,抛弃辎重轻装前进。

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就是一天的正常行军速度是走三十里。

正常速度行军,也只能三分之二先到。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对于智者是利益,对于愚者就是死路。如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不要以为别人行,我也能行。

功夫都在没故事的地方。

天下之至强,也是天下之至弱。在我们觉得自己很强大的时候,更加要小心,看看自己,是不是其实很脆弱。

如果不知道各诸侯国的政治意图,就不能决定自己的外交方针,不能预结外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要搞好外交,就要知道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意图。

在博弈策略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要只看到双方的博弈和利益诉求,而是扩大游戏的参与方,甚至改造这游戏,把更多其他看似不相关的人和利益拉进博弈游戏中来,加大我方的博弈筹码。

语言学家研究说,文本本身只能传达言语者意思的一小部分,结合说话时的语境才是完整意思。

不能做到有利才行动,是我们最大的弱点。我们行动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焦虑、压力、贪欲或愤怒,而不是真正有利。

“有利原则”是我们行事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不要管之前怎么样,唯一需要把握的就是下一步怎么做对我有利。

“以利动”,不是见利而动,是有利才动。就这一句话,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做不到。

“疾如风”,一是进攻,二是撤退,进攻则迅疾如风,撤退则去无影踪。

“徐如林”,指军阵像树林一样整齐,徐徐而行,无懈可击。

“风火山林”,是讲迅疾和持重。

组织总得有些福利,但正式的福利,都是该得的,一旦成为理所应当的,激励效果就差了,甚至养出些惰性来。总是要有一些非正式福利,时不时得一点小刺激,小惊喜,更有积极性。

“难知如阴”,就像阴云蔽天,看不见日月星辰,其势不可测。

“分众”,就是要分别去,就是人人都有机会去。

抢劫是古代战争的潜规则,也是重要的激励,这是军队的丑恶面。

掠乡分众,是分给小兵,廓地分利,是分给大将。

气势决胜,要有守气的意识,要有养气的办法。

李靖也有论述: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所以要有守气的意识,要有养气的办法,让自己的士气锐盛而不衰,再想办法夺敌人之气。

夺心,就是扰乱对方将领的决心,他的决心没了,他的队伍就散了。

李靖说:攻者,不止攻其城,击其陈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

要夺别人的心,首先自己要内心强大,领导者能养自己的心,才能养团队的气,这样领导内心强大,团队气势如虹。

力不能久,所以气没法总是满的,要随时有治气的意识,治自己的气,治团队的气。

朝、昼、暮不是直接对应早上、中午、晚上,而是三个阶段。

要治气,持续地保持朝气、锐气,是个人、团队的关键。

领导者的情绪,影响着整个团队的士气,也会干扰自己的决策和行动,很多决策都是因为压力和焦虑作出的,为舒缓自己的压力和焦虑,而作出轻率的决策,或者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不能卒遇大难而不惊,慌不择路,走向灭顶之灾。

讲战略,19世纪瑞士军事战略家若米尼五个层次划分是最准确的。

一是政策,所谓政策,就是我是谁,我代表谁的利益,我的行事方针。

战略是我的战略,政策是我对别人的政策。先政策,后战略,就是先考虑别人,再考虑自己。先考虑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和各游戏参与方的机制。

第二才是战略。 战略是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怎么去,是获取胜利的路线图。孙子讲战略,先胜而后战,赢了再打,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战略。

第三是大战术,一招鲜,吃遍天。每个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一记绝活,就是那一招鲜,这就是大战术。

《孙子兵法》的大战术就是以正合,以奇胜,无论怎么打,都是分站法,正兵、奇兵相互转换,奇正之变,无穷无尽。

第四是战争勤务。

第五是工程艺术,指对筑垒要点的攻守艺术。

第六是基础战术,什么情况怎么打,就是我们常说的战术工具箱,经常用来培训员工的。

敌人在高处,不可仰攻,敌人从山丘上下来,不可逆袭。

如果敌人背靠山丘冲下来,占了地利,没有后顾之忧,自高趋下,气势又顺,力量加倍,就不要逆袭,把他引到平地再战。

派一支部队上去打,假装败退,引敌人大部队过来,然后出奇兵灭他,这个标准战术,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到了战场,你还是没法判断他是不是假装败退,看见饵,还是不知道里面有没有钩。

所以才有纸上谈兵之说,你似乎什么都知道,但判断不了,就不是真知道。

熟读兵书,不等于懂得兵法。

所以我们读书,每读到一条,是知道有这么一条,不是真会了这一条,一定要实践过,练习过了,才算真知道。知道的程度还不一定,永无止境。

猛将,就是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我就猛了。

李世民能打,主要是他知道什么时候不能打,李世民最猛,是他知道在对方猛的时候就躲起来,等对方没力气了,他就猛了。而且都不打第二仗,一次就收拾干净,都给他算绝了。

为什么很多人读书都白读了?因为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读书之病,在于有胜心,读书要有收获,关键在于有正确的读书观。

我们读书,或者跟人讨论问题,有一个非常非常普遍的毛病,就是有胜心,不是专注于我有什么体会,学到了啥,而是想胜过他,他说得很好了,但我想方设法,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或者换个角度,跟他讨论讨论,总之要让他站不住脚,显我的本事,至少显示我知道得多。

胜心是读书学习的大病,跟同学讨论,要压倒同学;上老师的课,想挑战老师;读古人的书,还想胜过古人。一有胜心,读书就不是怀着学习的签呈,而是抱着纠错的快感,不是学习型读书,是纠错型读书。

克劳塞维茨说:”错误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关于《孙子兵法》,我也经常碰到人跟我讨论,比如两个问题,一是说孙子与孙膑是同一个人,这个讨论纯属无聊。无非是有人提出一些说法,显示自己学问,但是这些提法根本不值得采信,这就叫徒事讲说,不是真读书。

对于这些读书之病,王阳明说了很多:”其说本已完备,非要另立一说以胜之“,不是真读书,而是有胜心,徒事讲说,求些虚荣。

前面不是说击其惰归吗?怎么又归师勿遏呢?那是方向不同。他要回家,你从后面追着打,他想赶紧跑到家,不想跟你打,那你在气势上就占便宜,这是击其惰归。

但如果你是在他面前的路上拦着他,挡了他回家的路,他回不去,便要跟你拼命,这时候他的气势就强过你了。

”穷寇勿迫“不知怎么就传成了”穷寇莫追“,孙子可从来没说过穷寇莫追,”勿迫“和”莫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第八章 九变第八

什么叫学会?没法说。只有会的人才知道什么叫会。而且每过一阵子又发现自己不会了,这时候就是又要进步了,功力又要增长了。

你若不懂兵法,则不会作战。你若按兵法行事,却败了,那是你不懂得九变。

宁肯找死,不可等死,陷入死地,要坚决奋战。

泛地无舍,泛地,就是水网、湿地、湖沼等难行地区。

决策心理学:任何决策的背后,都是决策者的”个人需求“。

一定要从他个人的角度,去分析他的决策,而自己在决策的时候,则要有”无我“意识,把自己的个人因素、情绪因素,从决策中剥离出来,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无我,是客观的基础,决策的保障。

别认为勤奋光荣,别以为自己是战斗英雄,别一歇下来不干活就有负罪感,如果你每天忙得要死,恨不得抓住所有机会,最后是猴子掰包谷,没有多大成效,也没有真正的积累,不如停下来,好好计划一下,到底要什么。

”君命有所不受“这句兵法主要是说给国君听的,不是说给将领听的。

前线将领要君命有所不受,就要有牺牲自己的决心。

”君命有所不受“,为将者千万不能当真,这句话本来就是带兵者写在兵书里给国君看的,别国君没当真,自己当真了,以为自己有了至高无上的决策权力。

人都有侥幸心理,一厢情愿。利中见到害,也认为那害发生几率很小,没事。害中见利,没有的利他也能看出来,并坚信一定会发生。

就好比才认真交易一年,就觉得自己已经可以全职交易

在害思利易,在利思害难。

实际上危机的”机“,是扳机的机(而不是机会的机),你不要去扣那个扳机,该买单的时候买单,低调买单认赔,就是最积极的处理。谁不遇到点坏事呢?不要老想”坏事变好事“,试图在坏事上还能另外捞一笔。

认输才会赢,不认输,不买单,就继续投入进去,害没有转化为利,反而越来越大,那就不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本意了。

”杂于利“,是以害杂于利。把不利的一面,有害的一面,都放进去考虑过,都能够应对,则我们对要做的事就有了信心,就能够实现。

把敌人可能害我的地方都考虑过,怎么算他都害不到我,则我们的计划就可以实行了。

”杂于害“,是以利杂于害,在害中能发现有利的一面,发挥出有利的一面,则可解除患难。

想办法让他自己去做对自己不利的事,使他的力量不得伸展。对他不利的事,想办法让他自己干。

”业“,就是事,找点事来折腾他,劳役他,让他疲惫。

居安思危,在治思乱,戒之于无形,防之于未然,每天都在解决困难,随时都在准备出事,因为出事是必然的,不出事是不可能的。当领导,就是解决困难和平事儿的。

领导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性格。反之,领导者的灾难,往往也是一种性格缺陷。将领有五种性格缺陷是最危险的:

  • 不怕死,一味死拼,就会被敌人所杀;
  • 贪生怕死,没有必死之心,又会被俘虏;
  • 愤怒急躁,经不起刺激,会中人激怒之计,愤而出战送死;
  • 廉洁,爱惜名誉,受不得污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洗清别人泼自己身上的脏水,而不顾巨大的风险出战,中计;
  • 爱护居民,也会被人利用,或让他为掩护居民而烦劳,或驱使人民为炮灰,让他不忍作战,而敌人就藏在里面;

性格即命运。

为将者,性格一定要持重,要厚重,要稳重。如果刚急易怒,心胸偏狭,敌人就会利用你的性格弱点,激怒你,侮辱你,引你上钩。

这廉洁,不是说不贪污,是洁身自好,极端爱惜自己的羽毛,爱惜名声,容不得自己身上有一点污点,一滴脏水。

受不了污名,是一大性格弱点,沽名钓誉,追求自己的清名,也是一大毛病。因为你越是清清白白闪闪亮亮,就是害周围的人得强迫症,每个人都想揭你污点,泼你脏水,因为你太刺眼。所有中国古代有君子自污之说,我自己给自己洒点无伤大雅的污垢,不要那么刺眼,作为一种避祸之道。

你越是清清白白闪闪亮亮,就是害周围的人得强迫症

第九章 行军第九

侥幸是决策者最可怕的心态。

懂兵法,不一定会用兵法,因为具体时候心态不一样。

”处军“,就是驻军、宿营、安营扎寨。

”相敌“,就是观察敌人,判断征候,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绝,就是通过。行军通过山地,要靠近山谷。

山谷才有水源,又有草可以放牧。

绝山依谷,要靠近山谷,但不可能在谷底扎营,要在高处向阳的地方。

阳面相对干燥、温暖、舒适,不易生病。

拿破仑说,再残酷的战斗,也没有营地不卫生对士气打击大。

侥幸心理,人人常有。所以决策前,一定要做”侥幸检查“——我这样决定,有没有侥幸心理?

比如贸然全职交易,失败了怎么办?

敌人在高,我不可自下往上,迎敌人而接战。仰攻总是吃亏的,不要硬上。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

因为兵法是要我赢,对方也懂,就不容易赢。博弈是追求共赢,对方不懂博弈论,你能算出双方的最优解,他却不懂,不会算,结果把你拖下水两败俱伤。

我们常说”形势比人强“,就这两败俱伤的形势,咱们合作吧!但对方对形势的判断跟你不一样,他认为他能赢,你就只能陪他败了。

水战是顺流而下的占便宜,占大便宜,若逆流去攻敌,则还要和水流作战,胜算就很低了。所以历代襄阳和安庆是军事重镇,襄阳或安庆一陷落,顺流而下,南京基本就守不住。

”斥“,盐碱地;”泽“,沼泽地。

背靠树木,一是背靠险阻,不至于四面对敌。二是沼泽地你不知深浅,说不定哪个地方一个泥塘,一脚踩进去就出不来。

而长有树木的地方,地面就比较坚实,没有这种危险。

孙子从哪儿学的兵法,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吗?都不是,他也和孔子说自己一样,”述而不作“,是从古人那里学来的。

渡河的时候,如果发现河水浑浊,水面有泡沫,那就说明上游有大雨,一会儿河水可能会暴涨。

”兽骇者,覆也“,这里”覆“,一是敌人藏在林木之中,偷袭过来;二是”广陈张翼“,兵相当多,攻击面相当大,倾覆式掩杀,所以树林里野兽都藏不住,全赶出来了。

若尘土低而宽广,是步兵来了。

尘土分散而成条状,是敌人在砍柴,砍完拖回去,所以尘土呈条状。

尘土很少,有来有往,时起时落,那是在扎营。

人们相信一些事情,只是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别人制造的假象,如果符合你的期望,你就会信心满满,甚至得意洋洋地认为:”果然不出我所料“。

比如未经实践证明即已认定自己有全职交易的能力。

来使措辞激烈,摆出前进架势的,就是色厉内荏,要跑了。

轻车先出来,是要列阵作战,派轻车到两边定下列阵的边界,车定好位,插上旗,各个部队在自己旗下集结,这是摆好阵势准备开战了。

没开出什么实质性的投降条件来,这就一定是有阴谋,如果他真要投降,肯定要认真讲讲价钱,不是吗?

两国之师,或侵或伐,如果双方都没有屈弱,无缘无故来请和,那要么是敌国内有忧危之事,欲为苟且暂安之计。要么是知道我有可图之事,欲使我不疑,先求和好,然后突袭害我。

敌军士兵奔走,展开兵力,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着和我们交战。

进退不一,有的在进,有的在退,有时在进,有时在退,队形杂乱不整,那就是要引诱我们前进。

看见鸟儿在敌营聚集,就知道那已是一座空营了。

”夜呼“,也称”惊营“,军心不稳,夜间惊慌。

十人中一人有勇,虽九人怯懦,恃一人之勇可自安,今军士夜呼,盖是将无勇。

人困则多怒,军吏无故发怒,表明敌人已经厌倦了。

”穷寇“,准备与咱们以死决战,拼命了。

”谆谆“,很恳切的样子,”翕翕“,是闭合状,嘴巴翕动,嘴嘚吧嘚吧的。

敌营中总是有人站着谈心的,就是敌将已经失去众心了。如果是将领招人谈,那是军心不稳,他在做工作。如果是士卒之间相互谈,那是他们在非议他们的主将。

先是粗暴严厉,之后又害怕部下,这是最不精明的将领了。

有这样毛病的领导还真不少。首先他自己并没有负起领导的责任,教令不能分明,士卒又缺乏训练,上上下下能力都不够,这时候他怎么办呢?他不是精心规划,也不能辅导士卒,带领大家解决问题,而是态度很强硬地要求部下,比如说:”我只要结果,给我上“,做不到则处罚部下。

敌军盛怒出阵,但搞了半天,既不接战,又不退去,必有蹊跷,一定要仔细侦察。

很多人每天跑各种场子希望认识人,其实你要是自己有点本事,有点自己的正事,根本没时间,也没动力去认识人,不如在家带孩子。在孩子身上投资时间不够,才是职场人士的通病和战略投资的重大错误。

兵力不在于越多越好,而在于不盲目冒进,又能集中力量,判明敌情,就够了。而要能并力、料敌,关键在于选拔人才。

要靠自己力量去发展。如果要和别的企业”优势互补“,搞企业联盟,都指望对方能帮助自己发展,那最好死了这个心吧!

没有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俘虏。

兵不在多,祸患也不在多,有一点小问题都可能让你灭亡。

相互驯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最深刻的本质。

曹操说:”厮养足也“。要用自己厮养的兵。

”厮“,厮磨,厮混,厮守,总之是打成一片,混得精熟。

如果自己带的兵都跟自己豢养的犬一样,对自己死心塌地,那不是挺好吗?

驯养,就是建立关系,咱们之间有联系,我知道你会对我怎样,在什么条件下会怎样,在什么情况下会怎样,在什么时间会怎样,我也知道,我该对你怎样。

驯养关系是深刻的,但又是越深刻,越脆弱,经不起任何一丁点儿背叛。

一个团队,就要有相互驯养的意识、精神和仪式。

你一定要先对大家有恩德,你的处罚,才是令人信服的。要先让人们敬爱你,人们才会敬畏你。一去就想让大家都怕你,那当不了领导。

只有恩,没有威,只有爱,没有罚,则骄兵惰将,不可用也。

厮养不是厮混,打成一片没问题,纪律严格也不含糊。

胡萝卜加大棒,才能打造必胜之军。

”令素行“,”素“,平素、平时。军令不是上了阵才开始执行。

居常无事之日,需恩信威令先著于人,然后对敌之时,行令立法,人人信伏。

法令的关键,一在事先申明,人人明了;二在有法必行,没有例外。

如果三令五申,都是空话;人人犯错,选择性执法,那就个个侥幸,人人焦虑,心里都不踏实。

第十篇 地形第十

我们读兵法,会发现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你一定要懂得等,等得起。有的人不能等,总以为等待就是不作为,那就容易胡作非为。

任何时候,拿不定主意时,就等。

李世民打仗,每战必亲自去查看地形,甚至观察敌营,多次遇到危险,他也绝不把这活派给别人,一定自己去。因为一切答案都在现场,只有到了现场,才知道在什么地方怎么用兵,一路打好腹稿,作战时就胸有成竹。

有六种基本地形:通、挂、支、隘、险、远。

先处占地以待敌人,则能致人而不致于人。但是我占了有利地形等他来,他老不来,我天天要吃饭,所以必须保证粮饷不绝,然后才有利。

地形险阻,如敌人没防备,我们去突袭得手,敌人已经败了,地形也就对我们无所谓。如果敌人有防备,攻不下来,敌人就会断了我们的退路,我们恐怕就要挂了。

不打,永远有机会打。打败了,死了,就什么机会也没有了。

学会等待,学会不打,才是真英雄。

必败的判断,比必胜的信心更重要。

高、阳二者,止可舍阳而就高,不可舍高而就阳。

李靖说,兵法千章万句,不出一句:”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我摆好战场等你来打,你摆的战场我不去。

敌我相距较远,兵力又相当,则不宜主动挑战。

世上没有”必胜“这回事,我们要追求的是”不败“。

用人,他不仅要有才能,还要有威望,有驾驭人的手腕。只有才能,没有威望,只能做副手。

没有选锋,就只有兵,没有锋,没有兵锋。

齐威王问孙膑,两军相向,”地平卒齐,合而北者何?“战场是平的,人数也差不多,为什么一方会战败,孙膑回答说失败的一方必然是因为”其阵无锋也“。

用兵首先是用锋。

一旦已经习惯了的恩情没了,就成了仇人。其实有什么仇呢?并没有任何伤害,只是停止了恩情而已。但对你来说,是停止了给予,对他来说,却是被夺走了既得利益。

怕将领的,不怕敌人,怕敌人的,不怕将领。所以将领一定要比敌人更可怕。冲锋陷阵,不一定会死,吹了冲锋号不冲的,马上正法。

李靖说:”古之为将者,必能十卒而杀其三,次者十杀其一,十杀其三,威震于敌国,十杀其一,令行于三军“。

内部清洗,在理论上就是保持组织强大的手段,因为这能让”士畏我而不畏敌“。所以,如果没有选举机制,就必然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一回。

如果没有选举机制,就必然过一段时间就要清洗一回

畏的本质,在于”畏我者不畏敌,畏敌者不畏我“。

唐太宗说:”吾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气与己之气孰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己知彼,兵家大要。今之大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第十一章 九地第十一

战地的形势,主要是进入敌国的深浅、周边国家关系,敌我心理及综合支持的差异,以及在不同地势下的战略行动方针。

”轻地则无止“,不要停留。

从散地、轻地、争地的战法,我们看到,始终围绕的都是心理因素,是双方精神力量的消长,是治气。

我们学习死地,重点不是学习到了死地怎么作战,而是学习怎么不被逼入死地,限于绝境。

临战指挥的艺术,首要是扰乱敌人。

军队,组织起来才是军队,如果没有组织,一百万人也是待宰的羔羊而已。所以指挥作战的艺术,就是打乱敌人的组织。

敌人”爱“的,一是有利地形,二是粮食,把这两样给他夺了,他就慌了、乱了,就没法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冲杀了。

深入敌境,抢掠田野,丰衣足食,然后呢?然后闭壁养之,深沟坚壁,养精蓄锐,气全力盛,然后一战而定。

禁止迷信活动,消除部属的疑惑,战斗至死,也不逃走。

禁止巫婆神汉为士卒卜算吉凶,以防乱了军心,则士卒专心致志,誓死作战。

”方马“,拴住马;”埋轮“,把车轮埋起来。所以用把马拴起来,把车轮埋起来的办法来防止士卒逃跑,是靠不住的。

作为领导者,不是风风火火、忙忙碌碌,而应该是镇静平和、不紧不慢,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有条有理,举止适度,一切尽在掌握。

我们想管住别人,对别人很多的规矩,很多的要求,却没有想正人先正己,用自己的正带来整支军队的正。

不能让士卒知道作战意图,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不知道整体的作战意图和计划,这是军事保密的要求。

曹操注:”民可与乐成,不可与虑始“,领导者的责任是让大家满怀信心地跟你干,不能让士兵跟你一起操心怎么办。

每个人只知道自己的任务,为将者掌握全局。

让大家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没人能推测你下一步的行动。

主帅交给部属任务,就像派他登上楼,然后抽掉梯子,他只能上,不能退。

进入轻地,让部伍营垒密近连属,一来防止敌人来攻,可以相互救助,二来也防止士卒逃跑。

争地的性质,就是先据者胜,不得者败。

甚陷,则无所不从。他没办法了,只能是你说咋办就咋办。

以上这几方面,必须都掌握了解,如果有一条不知道的,就不是霸王之兵。

不必要争着同哪一国结交,也不必要培养哪一国势力,只要伸展自己的意图,兵威加之于敌国,就可以拔取他的城池,毁灭他的国都。

智力威权都在我这儿,靠我自己的实力,不可战胜的军队,天下诸侯就没有什么权谋机变好玩的了,只能乖乖地听我的。

王霸之道,打铁关键是自身硬,你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面领先,你就可以行王道于天下,不需要去跟这个结盟那个结交,勾这个的心,斗那个的角,那不是王霸之国干的事儿。

”犯“,就是用的意思,赏罚明确,指挥三军,就像指挥一个人一样方便整齐。

但用以战,不告以谋。

情泄则谋乖。

任用之于战斗,勿论之以权谋,人知谋则疑也。

人知谋则疑也

害人的道理都一样,就是顺着他,让他自己变坏。

谋定,则闭关以绝其符信,勿通其使。

诛,治也。

言廊庙之上,诛治其事,成败先定,然后兴师。

先占领敌人最心疼的战略要地。

凡是敌人所爱惜依恃之所以为军者,则先夺之也。

”微与之期“,就是不要和敌人约期会战。

”微与“,就是”不应该这样“的意思。

第十二章 火攻第十二

曹操说:”军无财,士不来“。

放火,不是一定指望靠那火烧死敌军,而是要引起他的惊慌混乱,然后乘乱攻之。

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打不可,不要觉得自己”白来一趟“,白来一趟,比大败而归强,如果大败而不能归,就更惨了。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一定要**知止**。不甘心白准备了,不知止,非要干一场,正是败将的性格。

白天风吹的时间长了,晚上风就会停,这是经验之谈。

上天的风雨,军队的士气,人的警惕性,都有数,都不是无限的。兵法,就是研究、把握、调配、运用敌我双方这些数的消长。

不要逆势而为,等待好的时机再下手

水攻不如火攻。

用火辅助进攻,很容易取胜。

用水辅助进攻,攻势可以加强。

战胜攻取,却不能巩固胜利、修明政治的,那是凶兆,要遭殃,这叫”费留“。

在战争的泥潭、战后的黑洞,费财疲兵,留在那儿给拖死,这是巨大的灾难。

项羽百战百胜,刘邦只赢了垓下一仗。

第十三章 用间第十三

八家一个井田,一家当兵,七家负责后勤运输供奉,所以十万之师,要七十万家供养。

舍不得在间谍工作上花钱,因为不肯花钱而不知敌情,那这将领真是最不仁慈的、最不负责任的。

仁义是本,权变是末。往往人们容易以权变、诡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学不懂兵法了。

如果你想”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那是一厢情愿,是最没出息的想法。

不能用相似的事情推测。

当我们真正要作出重大决策的时候,绝对要排除类比思维对自己的影响。开会的时候,要就事论事,禁止人打比方,打比方最能偷换概念,类比思维最能自欺欺人。

所有疑心,都是怀疑自己。

因间,是诱使敌国乡人做间谍。

像祖狄这样”上对下恩义相结,下对上人身依附“的”中国模式“,只能做豪强,做不了天子,也做不了国家柱石大臣。如果天子、宰相也是只认兄弟伙,只要你死心塌地地跟着我,违法乱纪我都罩着你,用纵容属下贪腐来换取他们的忠诚,那是”以腐治国“,国家非败亡不可,梁武帝就是例子。

这就是领导者的痛苦,人人都会向你进言,但有的人是忠心为国,有的人进言背后,则是为了自己的权位和利益,你怎么分辨呢?连进言的人自己都分辨不清。

国家不能用所谓”有德无才“的人,国家大事,只有有足够才能的人,才能理解,才能参与讨论。真正德高者,其才也高,因为德就是最大的见识,这世上没有”有德无才“这回事,才是德的前提,没有才的人,不可能有德。

死间是最悲惨的,被派出去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人出卖了。

生间者,必取内明外愚、形劣心壮、矫捷劲勇、闲于鄙事、能忍饥寒垢耻者为之。

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本事,调动各方积极性的本事,协调各方关系的本事,这就是做宰相的本质。

仁义,是一种领导力,既能与人心心相印,又能不吝啬赏赐,决策断事还能果决无疑,你的胸怀,你的人格,你的情义,你的慷慨,你的洞察,你的决断,你的本事,都让人服气。让人除了踏踏实实、死心塌地跟你干之外,不作他想。

你有所期待,有所贪心,就会上当。

人们会相信一些事情,只不过因为他们希望那是真的。

装病也好,装疯也好,一定要人前人后一个样,有人没人一个样,大意不得,因为随时可能有探子在暗中察看。

反间,也不一定完全是策反投降我们,就是把他留下来酒肉伺候着,不停地跟他聊,让他言多必失。论事必多,我因得察敌之情。

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以攻为主。

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什么也不做,没关系,很多情况下,等待都是最佳策略。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因素,叫时间,要懂得等待,善于忍耐,并能够观察和利用时间带来的变化,并且能利用时间制造变化。

不要毛皮擦痒老想马上做点啥,一些所谓的”战略举措“,无非是决策者的焦虑情绪,不干点啥,就觉得自己在”不作为“。或者主将认为不能动,国君在后方觉得他不作为,焦炉得不得了,非要有所动作,情绪才能缓解一下,一动就成了”不作死,就不会死“。

后记 最后总结《孙子兵法》的九条思想精要

圣人之道,本来就简单。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甘于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1.《孙子兵法》是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

2.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

3.先胜后战,赢了再打。

4.要能等待,能忍耐。 战争这东西,收益和代价极不对等。

5.一战而定,胜而不定,则胜利无意义。

6.以正合,以奇胜,分战法是基本战术原则。

永远不要一下子打光子弹,永远要留有闪转腾挪的余地。

7.诡道不重要。

在绝对实力面前,一切谋略失去意义。

8.知己知彼,关键是知己。 《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练基本功,抓基本面。就是管好你自己,自己强了,再等待胜机出现,等最有把握的时候动手。先胜后战,一战而定。 自己不强,那就不要逞强。

9.孙子兵法不是教你打赢,首先是教你认输。


抖音
文章目录